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巴山蜀水物华新①|一张张三苏祠门票 讲出新时代的东坡故事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6月08日 07: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来到四川考察,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在四川山水间、蓉城大地上镌刻了领袖的光辉印记、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看度新闻特别推出“巴山蜀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四川足迹”主题采访报道,看四川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关怀和嘱托落到实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第一期,我们走进眉山三苏祠,探寻小小门票背后的新时代东坡故事。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56岁的苏轼在京城等待上朝,时间尚早,他靠在案几上瞌睡入梦。梦中,他又回到儿时的居住之地,写下“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的句子。

时光流转千年,在初夏的微风中,在“来凤轩”的门前,槐花雨窸窸窣窣地落下,清爽馥郁的花香弥漫在游人如织的三苏祠里、在熙熙攘攘的纱縠行上。

670a334fa844493485e62083683e0edb.png

“最近一年,慕名来感受‘三苏’文化的人源源不断,三苏祠每天都很热闹。”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清泉说道。

据了解,从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以来,到今年5月31日,三苏祠游客量达136.4万人次,较前一年增长74.7万人次。成倍增长的门票数据背后,是三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强大生命力。

传承与破圈

“三苏”的力量更持久

步入三苏祠,踏过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能感受到古朴浓郁的文脉气息,这里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对于三苏文化,我们要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守好阵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三苏故事,让三苏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去年向总书记介绍三苏祠的讲解员徐丽说。

87d343c2584b457b86d391382e9339cb.png

记者了解到,一年来,三苏祠编制馆藏古籍保护修复、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安消防设施改造提升等5个方案,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文物保护水平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三苏祠组建学术委员会,完成《苏轼书法全集》等书籍的编辑出版,成功举办第五届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学术研究也实现了较大进展。

7d325bb841c74c7e994be09dbaa5c27e.png

6月5日,身着中式婚服的新婚夫妻到三苏祠拍摄结婚照,在红墙黛瓦、古木参天的苏家园林中感受传统婚典古韵之美;这天也是二年级小学生陈玥吏第一次来到三苏故居,在波光粼粼的瑞莲池畔,她仿佛看见了课本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生动场景。徐丽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以来,社会各界对三苏祠的关注度大大上升,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加,自己的工作也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为参观者们讲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

WX20230607-155200@2x.png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以“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道出了三苏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刘清泉认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三苏”崇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深厚的当代价值,在百姓中再次掀起了一股热爱东坡文化的潮流。

一年来,三苏文化的内涵传播得更广、更深。三苏祠开展了“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活动,惠及民众5万余人次;完成三苏家教家风和廉政思想讲解500余批次,被评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刘清泉回忆道,过去一年每逢周末,就有来自成都的中小学生到三苏祠来当“义务讲解员”,免费为游客们讲述三苏文化。“这一代青少年从小受到熏陶,有时讲得比专业讲解员还要精彩、有趣。”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未来的他们,正是三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

创造与创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刘清泉认为,文化工作者的守正创新,让三苏文化与大众生活产生了更强的共鸣。

46abdde0752e4215b07635c4c287c7d2.png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清泉

“东坡文化是以‘三苏’而形成的名人文化,是具有仁爱、旷达和博大综合特征的中华文化。它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在当今仍然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刘清泉指出,“要让人们热爱一种文化,首先还是要做好普及工作,而展览就是让传统文化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

6月8日,三苏祠的“式苏轩”内,《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此前,记者从开展仪式上了解到,这场展览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轴,通过室内室外联动展示,为观众打造了一个表现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艺术空间。为了让前来观展的人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三苏文化,这次主题展还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开展分众化、特色化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三苏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今年初,三苏祠还与四川博物院联合举办“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以真迹、珍藏、穿越感与沉浸式的场景迅速走红,开展后观展人数较同期增长约十倍,也取得了远超预期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我国数字文化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三苏祠也利用科技“活化”文物与遗迹,游客通过扫码就能获得官方语言讲解、导览、VR全景分享等线上服务。刘清泉介绍,科技赋能下,三苏文化的传播也“活”了起来。今年3月,在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2023中国诗词大会》现场,降临了一位神秘嘉宾——“数字人苏轼先生”。数字人苏轼在舞台上和演员所扮演的黄庭坚再度重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无独有偶,今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三苏祠·2023谭咏麟“定风波”诗乐共画》将精彩上线,香港著名歌手谭咏麟也将走进眉山“三苏祠”,与苏轼上演跨越时空的对话。

微信图片_20230607205722.jpg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下,底蕴深厚的三苏文化必将演绎新的精彩。

产业与场景

讲好新时代的三苏故事

6614f6be9b7c4482aec8dafb400e3ea6.png

走进三苏祠,映入眼帘的是抱柱上的楹联,由清代遂宁名士张鹏翮撰书:“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百亩三苏祠,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有学者指出,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以三苏祠为载体,三苏文化在滋养百姓精神的同时,该如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11a267c35ee4c59b55421b44a81dc09.png

摄影爱好者们在三苏祠拍摄东坡坐像

6月5日一大早,退休教师张苏苏带上相机、脚架,和几位同样爱好摄影的朋友专程坐高铁来到三苏祠。当晚,张阿姨和友人们又兴致盎然地拍摄了东坡水街,直到夜深才散去。以宋代古韵建筑为载体,以东坡文化为内涵的东坡水街,是当地推动特色夜间经济发展的场景打造,也是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发出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东坡水街 四川省文旅厅供图

文化为魂,产业赋能。刘清泉表示,东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体现在东坡文化的各色消费场景中,也体现在三苏祠各色的文创产品中,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里。“东坡文化品牌中,美食餐饮最为突出,其次还有酒业、茶业等等。”他认为,苏东坡从“我家江水初发源”的眉山,走向“东京梦华”,吃遍天下美食,发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叹。“如今‘眉州东坡’这个餐饮品牌,有数十家连锁,上万名员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还有占据全省泡菜市场的半壁江山、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的东坡泡菜,做成了销售收入几百亿元的大产业。”

历史类文化景区的魅力在于,人们能够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引入活水。以东坡文化为重点,当地完成了中心城区古城门楼等历史风貌区打造,建成了东坡城市湿地、苏轼公园等一批城市文化公园,打造了会展游、康养游、研学游等新产品,找到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

以创新创造激活三苏文化,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将不再遥远。

{DFB7C978-C530-D272-0082-7F80C0D9787F}.jpg

推荐阅读:川行100秒|三苏祠里访三苏 从一滴水里见光芒

更多推荐:《巴山蜀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四川足迹》系列报道

7fd6d7d6-a466-431b-a7e2-dc7f78468385.jpeg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