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开播 成都非遗“组团”亮相
6月10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正式在央视播出。数位非遗传承人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邀研究员单霁翔,主持人撒贝宁,歌手黄龄一起,在多彩非遗里,感受魅力四川。
节目展示了四川省4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涉及16个市(州)。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长约90分钟的节目里,包括成都鸣堂习俗、成都三大炮传统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道明竹编在内的多个成都非遗代表性项目先后亮相。
成都鸣堂习俗:别样的市井技艺
“请3位上座,上座,上上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都鸣堂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基有的热情吆喝声吸引了撒贝宁等人的注意。
千百年来,中国大地上的饭馆、茶楼、酒店等里的走堂儿和跑堂儿,大多都拥有着一项特殊的传统技艺——“鸣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餐饮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项,“鸣堂技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厚的地域特点。
发源于成都的“成都鸣堂技艺”就是中国众多地区“鸣堂技艺”中独具四川特色和成都特色的一种,多采用诙谐幽默的成都方言俚语,有时也会用歇后语和民间谚语,以及当时社会流行语,其情感倾向多是说福道喜,“逗引”食客的吃兴。2013年,“成都鸣堂技艺”入选第四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成都的活档案,过去在饭馆、茶楼、酒肆里,不管是走堂的还是跑堂的,都是这么吆喝。”单霁翔在一旁解释说,“鸣堂就是要用四川话逗引观众进来多吃,吃好。”随后,撒贝宁一行人偶遇了路边的“三大炮”,观看、体验完“三大炮”的制作过程后,在传承人李刚的盛情邀请下,三人品尝了新鲜出炉的“三大炮”,“好吃惨了!”撒贝宁赞叹道。
蜀锦织造技艺:锦官城的千年风姿
与成都有着千年羁绊的蜀锦也在当天的节目中闪亮登场。蜀锦是指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蜀锦传承千年而不绝,绣出来的是图案,织进去的是灵魂。它是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匠人的精神传承,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个很特别,还可以变颜色。”黄龄拿起一幅蜀绣作品仔细观察。“这是根据万花筒设计制作的。通过旋转,不仅能在不同角度看到不同颜色,还能呈现出3D效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贺斌表示,这幅作品不大,但要完成这小小的一块蜀绣,也需要一天多的时间。“每天只能织7-8厘米,这已经是极限速度了,这也是为什么它如此珍贵的原因。”
除传统纹样的蜀锦外,节目中,人工智能新锦绣核心研发人员钟明也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的锦绣产品,“这些锦绣产品的纹样,是用人工智能处理的,不需要再绘画,通过拍照,或是用文字生成图片,就能由此织成锦和绣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几千年来,蜀锦与成都血脉相连,其发展将蜀地千年的历史文化意蕴承载至今,又散发出耀眼的新光芒。
道明竹编: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之后,节目组一行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道明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肖瑶和团队打造的“竹编小院”。这里,清新雅致,院中的线形竹艺装置“艺术范儿”十足。
道明竹编是指以崇州市道明镇为核心分布区域,辐射周边的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传统竹编技艺,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是目前川西地区保存时间最长、最久的竹编工艺。据《华阳国志》记载,远在2000千多年前的秦朝,成都市崇州道明镇的群众就已经开始种竹和使用竹了。“依竹而居,以竹为生”是千百年来成都崇州道明人的写照。
2014年,道明竹编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蜀之奇,全在匠心;道明竹编,千年传承。从一双巧手编出生活的琐碎美好,发展为“以竹代塑”的生活新时尚,离不开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也离不开新一代创新人的创意。节目中,撒贝宁对竹编“花花”十分感兴趣,“这是我们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专门开发的作品。”肖瑶介绍,她认为非遗想要传承发展就必须要让年轻人喜欢、接受。“近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技艺,改良工序,同时关注市场需要什么,年轻人喜欢什么,希望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竹编。”
“看了之后会反复看,呼吁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到我们守护非遗。”深入体验四川非遗的魅力之后,黄龄这样感叹道。
诚然,融合了先民智慧和风俗人情的非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本次节目中展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只是四川非遗项目中的冰山一角。随着各位传承人的努力,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四川非遗将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