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深观察丨从“四座城”到一个“圈”,成都都市圈如何建成高质量“朋友圈”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6月13日 11:26

编者按: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都市圈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6月13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周年、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开局之年为契机,牵头发起并联合“成都都市圈媒体联盟”单位、专业智库机构、高校院所启动“《‘圈’动新未来》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型主题采访调研行动。旨在深入调查了解成都都市圈3年发展成效,剖析发展案例,调研实际问题。看度新闻专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就成都都市圈如何深化发展,聚合发力,建强一个动能更充沛、生态更优良、生活更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进行观察和探讨。

WechatIMG4065.jpeg

看度新闻:目前,我国都市圈建设得如何?成都都市圈表现力怎么样?

王强:自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函复同意至今,截至目前已有9个都市圈相继晋升“国家级”。都市圈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优势地区,全国主要都市圈以占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5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65%的经济总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镇化率提高到65%”目标提前实现,更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下半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进入“下半程”,顺应产业和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等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至关重要。

(王强改)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圈”动新未来采访大纲内容-g1865.png

图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

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在都市圈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数据洞察和地方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主体形态,在19个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这五个城市群形成“钻石型”发展格局,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重要支点,已经成长为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第四极”,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5月,我们发布了《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指数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正在形成幸福美丽、动能充沛、创新探索的中国都市圈范例。《指数》显示,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都市圈三大发展梯队中的第二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实现聚力起势。

(王强改)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圈”动新未来采访大纲内容-g11280.png

看度新闻:走过快速发展的前三年,成都都市圈在全国都市圈中有了一些地位。那么下一步,就都市圈这个“朋友圈”而言,什么样的“朋友圈”才是高质量的朋友圈?要圈动新未来,成都都市圈要如何能实现“1+1+1+1>4”,才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强:走过快速发展的三年,可以看到,在《发展指数》中,我们选取的九大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包括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等5个都市圈处于第二梯队,属于“强中心引领的发展性都市圈”。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作出了亮点和示范。横向上与另外8个都市圈对比,可以更好地观察发展特色,从城镇化基础、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三个一级指标来看,成都都市圈分别排名第5、第7和第3,在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密度、夜经济活力、实际利用外资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统一市场建设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纵向上持续追踪2019到2021年的全域数据,可以更好地分析发展进程,三年来,三个一级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进步,城镇化基础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发展质量效益、同城化水平呈现“进展提速”态势。

(王强改)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圈”动新未来采访大纲内容-g11770.png

图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

同时,在此前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成都和其他三市共同申报的专利数量相对总量较小。从专利指标看来,城市间创新协同合作还属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而且,主要形式为成都总部公司和位于其他三市分公司的合作,或者是成都高校和其他城市企业之间的联合申报,产业链或者是产业集群上不同公司间的专利联合申报相对不足。除了创新发展,成都都市圈还存在共享板块薄弱问题,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从“四座城”到一个“圈”,当前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成长期,对标全国乃至世界的成熟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建设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想要打造成都都市圈成为高质量的“朋友圈”,成都都市圈应该持续在“建强圈、提能级、拓协同、谋幸福”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促进四市功能互补,既要强化成都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配置、全球贸易服务、对外交往门户功能,又要促进德眉资三市发挥比较优势,“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并“被其他城市所需要”;二是加强政策标准的统一协调,重点加强财政奖补、人才招引、环境保护等领域政策梳理,对内容、标准、执行不协调的政策进行统筹优化。三是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制定可落地的统计分算和财税利益分享办法,为四市探索“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产业合作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看度新闻:在您看来,此次调研采访活动有什么意义?四地媒体同频,专家智库指导,形成的采访报道对成都都市圈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

王强:目前,成都都市圈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WechatIMG952.jpeg

此次开展“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恰逢其时,通过凝聚政界、学界、媒体等各方力量,能够集合优势资源,从“国家战略、全省大局、四城担当”维度,分版块、分领域深入走基层、下企业、进园区,看实践、看成效、看谋划,深入调查了解成都都市圈3年发展成效,深入剖析发展案例,调研都市圈发展实际问题。并就如何深化发展,聚合发力,建强一个动能更充沛、生态更优良、生活更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形成思考。一定可以在深度调研、融媒报道、建言献策等方面做出创新、做出实效。相信能共同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科学支持。

新闻多一点>>

一组数据看成都都市圈成长轨迹

2020年来,经过3年起步期发展,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初显。今年2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行动计划明确,2023年至2025年,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成长期,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3年起步期+3年建设成长期 ,一组数据看成都都市圈成长轨迹。

三年起步期

2022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实现2.62万亿元,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33.8%,占四川省的46.2%,共吸引3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落户领事机构增至23家。

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成绵乐等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成都都市圈日开行动车134对,日均客流2.3万人次,分别是公交化运行前的3.3倍和2.1倍,市域(郊)铁路成资S3、成眉S5线等开工建设,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跨市公交稳定开行14条线路,日均人流量1.8万人次。

5a372a8a1f2b7de089cc5e7e93c2e159.jpg

产业发展协作共兴: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过去3年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共同实施重大项目923个,完成投资3700亿元;截至2022年,有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通过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都市圈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9年的4463家增至2021年的8360家,区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46%增长到2.96%;上线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服务都市圈企业2100家,成功匹配供需信息超5000条;在蓉金融机构累计向157个同城化重大项目;授信2168亿元贷款729亿元;成德眉资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数量增至3486家。

公共服务共享 :高速路网,“3绕20射”高速公路骨架建成17条通车里程超2000公里,打通11条城际“断头路”,成资大道贯通,都市圈环线高速全线贯通。教育发展,4市结对学校增至254对,成都优质网校资源覆盖,德眉资3市45所学校、1.3万余名学生受益。医疗协作,都市圈内25家三甲医院,99项检查检验结果可互认,开通异地就医结算医药机构增至22340家。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出台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异地使用政策实现异地可办公积金组合贷款,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领域,430个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其中166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生态环境,保护性修复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11万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20万亩,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建立都市圈大气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依托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累计注册河长12282名。

微信图片_20230222142159.jpg

三年建设成长期

总目标: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基本建成这样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交通往来顺畅、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空间结构清晰、环境和谐宜居、公共服务均衡、产业分工协作。

路线图:2023—2025年重大项目事项共计197项,计划总投资8169.9亿元,其中涉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体系的达59项,占比近30%,投资为5408.2亿元,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为35项,占比近18%,投资为407.0亿元,涉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的为33项,占比近17%,投资为1912.7亿元,2023年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全面提速的关键之年,计划实施147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1200亿元。

效果图:通过3年时间努力,争取实现成德眉资区域4个方面的功能提升,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重点依托,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若干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3.3%,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建设取得突破,区域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人均预期寿命力争达到80岁以上,跨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以上。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强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