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物华新②|一张张毕业证背后的深情关切和青春奋斗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来到四川考察,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在四川山水间、蓉城大地上镌刻了领袖的光辉印记、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看度新闻特别推出“巴山蜀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四川足迹”主题采访报道,看四川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关怀和嘱托落到实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第二期,我们走进宜宾学院,探访总书记特别关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凤凰花开满了路口,当青春纪念册写满了回忆,六月的校园骊歌轻起,毕业已至。6月14日,宜宾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举行,5000多名毕业生齐聚一堂,为青春喝彩,为逐梦壮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宜宾学院考察调研时的谆谆教诲,仍然令在场的毕业学子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牢记脚踏实地嘱托
以青春之名 奔赴时代之约
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时,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杨敏正在校外复习,当时考研的压力让她不那么自信,甚至产生了一丝自我怀疑。尽管繁重备考没能让她去到现场,但她还是第一时间找来了相关报道,“我感到非常激动,总书记嘱咐大家‘要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些话更加坚定了我考研的决心。”总书记对学子们的鼓励就像是给杨敏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她能够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现在的杨敏已经被心仪的华中师范大学录取,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她希望自己能够一路深造,最后回到高校工作。
总书记在宜宾,也非常关心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情况,这几年长江的生态变化让本就是宜宾人的杨敏感触颇深。在杨敏记忆中,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宜宾,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的问题,但近年来她惊喜地发现,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长江现在水更清了,走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鱼儿和候鸟”,这也让研究生态学的杨敏看到希望,“在总书记的指引下,希望未来能够为家乡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在学弟学妹们为毕业忙碌,为梦想奔波时,宜宾市五粮液五零二车间内,制曲工人罗礁正小心地将压制成型的“包包曲”转运到发酵室内,一边安曲一边搭盖草帘。
一年前,罗礁还是宜宾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6月8日,总书记走进宜宾学院求实会堂时,他正在里面参加招聘。“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都很兴奋,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年,罗礁还难掩激动心情,“总书记对我们非常和蔼,就像自家爷爷一样关心我们工作”。据他回忆,当时他就站在第二排,总书记的一字一句他都听得非常清晰,“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这句教诲,让临近毕业还未找到工作的他备受鼓励。
在那以后,罗礁认真梳理自身优势,努力寻找新的突破,最终成功抓住机会,在五粮液集团的招聘中以笔试第一、综合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一名制曲工人。谈到现在的工作罗礁很满意,他说基层一线工作虽然辛苦,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有所成长和收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制曲工作者,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积极调整学科专业
以产教融合 赋能区域发展
毕业与就业,一头连着院校,一端连着职场,既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乎经济运行的稳定。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创历史新高。
“就业是最大民生”,总书记特别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曾在宜宾学院叮嘱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当然,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同时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牢记总书记嘱托,宜宾学院在如何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解决面临挑战和困难,作出了诸多积极探索。宜宾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2022届毕业生吴世雄,就是在这种专业指导下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坐落在宜宾三江新区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是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的“心脏”。在这里,吴世雄与科研人员一道,对新研发的电池产品进行电性能测试。一年前,吴世雄从宜宾学院毕业,如今他已是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电池检测部热分析员。
“2018年刚进入大学时,我对自己的就业规划比较迷茫。学校积极为我们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培训。经过这些活动,我慢慢找到发展方向。”据吴世雄介绍,2021年他与另外7名同学参加了宜宾学院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开展的一项产教融合活动,后来获得了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半年培训的机会,系统学习了动力电池生产、检测、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实验操作,吴世雄说,“我会继续钻研动力电池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专业技能,为绿色新动能发展出一分力。”
作为一所应用型综合大学,宜宾学院多年来为宜宾各领域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学院每年毕业生中,约20%留在本地就业,这一比例是地级城市高校中比较高的”,宜宾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夏高发说,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包括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科研平台、产教融合基地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时,近年来,随着宜宾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宜宾学院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积极调整了学科专业。
夯实筑牢民生之本
以多措并举 写好就业答卷
如今,距离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调研已过去整整一年。
一年来,宜宾市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要要求的具体措施分工方案》《推动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在宜高质量就业攻坚行动方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等,明确分工、量化任务、部门联动、集中攻坚,最大限度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宜宾市就业中心副主任李凤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重从‘政策扶持、岗位挖掘、职业指导、鼓励创业、兜底帮扶’五个方面集中发力,交好宜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就业答卷。”
据了解,一年来,宜宾市充分挖掘五粮液、丝丽雅、天原、四川时代、朵唯、英发德耀等国企、民营企业岗位资源,大力开展万名本科及以上人才招引计划,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三支一扶”等岗位规模,今年1至5月,结合春风行动、大学城双选会等,高频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79场,服务高校毕业生6.5万人次。下一步,宜宾将持续优化服务和环境,用更扎实的政策措施、更完善的配套资源、更优质的就业岗位,栽好“宜人宜居宜就业”梧桐树,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感受“人到宜宾好就业,逐梦戎州天地广”。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发展之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既是高校毕业生获得收入、追求幸福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各地各部门各高校打出一系列就业“组合拳”,以更有力的举措促就业,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有效支撑,让高校毕业生感受到暖意。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只要努力就会有机遇,只要有志向就会有舞台,像杨敏、罗礁、吴世雄这样的学子们将“以青春之名 赴时代之约”,书写属于各自的青春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