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一学生拒领毕业作品三等奖:自掏30万,国际上获了很多奖
6月19日,在青岛电影学院2023年毕业联合作业“金象奖”的颁奖典礼,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事件。一位女生在获得三等奖后上台夺走主持人话筒,拒绝领奖并表达对学院评判标准的质疑。她称自己花费了30多万元用心拍摄的作品国际上获得A类提名,却没有得到学院的认可,现场弃奖而去。
根据青岛电影学院官方微博视频,典礼当天,一名女生走向舞台左侧从主持人手中拿过了话筒,公开宣布拒绝领奖。“我是18级《吹响小山河》的导演,今天专门回来感受金象奖典礼,很用心的这部片子拿到了三等(奖),挺出乎意料的,团队很用心的拍摄、制作,我个人出了30多万,学校出了一部分。得了三等奖,我是不接受的……希望观众、评委好好看看我的这部片子。”“也不是空口无凭啊,我在国际上已经获得过很多奖项了,A类的提名什么的,但是没得到学校认可,今天挺可惜的。”她表示。
根据青岛电影学院方面资料,“金象奖”是专门为毕业生设立的奖项,通过对联合作业的展映评比,评选出优秀作品,以颁奖的形式进行表彰,学校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资助毕业生拍摄毕业联合作业。
该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后,许多人支持这位女生,认为艺术评选应该更加公正,不能仅以奖项的数量来衡量作品的价值。他们认为,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应该得到学院的重视和肯定。
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部分网友认为奖项是根据作品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判的,即使一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奖项,也不代表它在学院的评选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评选标准是多样的。
有网友在观看影片后表示,“出钱30多万拍摄就非一等奖不拿”,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位网友看来,作品能否获奖与作品的投入成本并无直接关联。
还有网友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精神观看了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认为评委的选择很专业,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作品确实拍得更好,叙事也更清晰。
对于电影这一类的艺术作品,观众必然会有自己的审美,评委做出的评价也是基于个人感受和奖项标准,但从哪种角度来看,都不存在“国外获得提名”“付出高成本”便该拿大奖的理由。电影人精心制作的作品一定都是付出了心血和金钱的,大家也不应当把资本当做实力和价值的证明。
6月20日,青岛电影学院工作人员也就此事回应称,评委老师都是比较专业,打出来的分是值得认可的,但是如果说本人觉得不合适,那就是她自己的意愿。
资料综合:青岛电影学院、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