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孩子偷拿20元被母亲“扭送”派出所 最快的办法未必最好
几岁的孩子,偷拿了20元钱,就被妈妈送到了派出所。这样的教育是好还是坏?
事情发生在浙江温州,从视频来看,孩子也就7、8岁,妈妈吴女士说,之前孩子就偷拿过几次家里的钱,每次发现后,吴女士都对他进行了严厉教育,却收效甚微。3日,小男孩在同学家偷拿了20元钱,无奈之下,吴女士便带着儿子向民警寻求帮助。最终在民警的教育下,男孩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上网一查,其实这样的事情还不少见。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孩子偷钱,问题很严重,自己教育没有效果,那就只能求助民警,即便是同样的话,从民警的口中说出也肯定比自己说好使。他们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再说民警本身也有向社会公众进行普法教育的职责,不是还有法制教育进校园这样的活动吗,这样做也不算浪费警力。
但如果回到教育问题上来,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稍微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人就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偷东西,并不属于实质性地偷窃,而是一种行为偏差。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当然,这肯定不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行为偏差,本来就是正常现象。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父母首先要考虑的是原因。比如他拿钱是为了干什么?他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要求,而是要偷偷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是良性的?总之,一要切忌不问缘故就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二要谨慎处理,切忌过激。
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大概率确实能让他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也许也会让他在心里给自己打上一个小偷的标签,从此否定自己。最快的办法,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没有一蹴而就,更没有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