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中国人的诗意浪漫!《长安三万里》让将进酒有了声音和画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带着围坐的高适、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一齐驾着仙鹤飞越银河之上,这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颇具浪漫主义和瑰丽想象的一幕。
这个夏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7月8日,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据猫眼专业版最新数据,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5天 ,总票房破3亿 。影片上映后,电影豆瓣开分8.0,成为2023年暑期档电影豆瓣最高开分,有5万多网友参与了评价,其中有73%的观众打出了4星以上。《长安三万里》时长很长,整整168分钟,但却获得了众多网友推荐,很多人甚至二刷观影。
影片从高适视角出发,讲述他与李白的一生情谊和大唐群星追逐理想的传奇故事,展现一幅幅绚烂的大唐画卷。在《长安三万里》构建的“诗中世界”里,我们感知大唐气魄,品味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用动画展现
唐朝诗人情感和故事
《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追光动画成立于10年前,代表作品有“新神榜”系列《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新传说”系列《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等。
主创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文化”系列是以历史中广为尊崇的闪光人物和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希望用动画电影的形式向当下的年轻观众和家庭观众讲述这些闪光人物的故事,从而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而《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就是他们希望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去展现壮美的大唐盛景、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传千年的魅力。
主创表示,历史文化是很立体的,它并不只是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它承载了很多精神和故事。“这些大诗人们曾经也年轻过,他们也一路成长、在波澜壮阔的盛世大唐背景下追求理想,他们会遇到挫折,也会有迷惘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鲜活的人,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让大家看到创作这些千古名句的诗人们各自的情感和故事。”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来自明代陈子龙的《从军行》——“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这个名字也点出了主创想诠释的电影主题:“长安”代表的是高适、李白等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
全片设计以高适的视角,回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主创如是解释构思缘由:“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其实高适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他更接近我们大众,我们希望能通过高适的视角,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影片的故事。”
《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表示,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就能从李白、高适身上看到,变化一直都在,焦虑一直都有,但是你能决定自己的选择。“无论是高适还是李白,他们都对自己真诚,在变化中坚持自己想做的。不论外界怎么变,坚持你所追求的,总会有所回报,电影传达出了这种人生态度。”谢君伟说,《长安三万里》展现了世人对理想的一种追求。
来四川采风
还原大唐风貌
《长安三万里》以细腻笔触、细节设置,还原唐代的美。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草丰美的江夏到美轮美奂的长安,从歌舞翩跹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塞,万里山河画卷都是唐代的模样。
为了再现真实的大唐景象,在筹备阶段,主创团队前往四川、陕西等多地采风,参考了近100本相关书籍,结合图片资料,做了大量研究。片中出现了长安、扬州、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等众多大唐场景和建筑。
谈及在四川采风的经历,导演谢君伟分享,主创团队到现在的四川松潘县,彼时叫松州,这是影片中雎水关的一个原型。“当时我们对于雎水关这个地方到底如何设置,到底如何利用天险去建立关卡,去迎敌,我们其实内心一直有很多困惑,虽然我们参考了很多文献资料。”谢君伟说,直到当主创团队去到了松州,发现古城墙保留得非常完好后,给了主创团队灵感,形成了影片中雎水关现在的样貌。
《长安三万里》中,既有对史料的考究,也有艺术创作的升华。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是绝对的高光时刻。导演邹靖坦言,《将进酒》这一段非常能代表李白人生的一体两面性,他其实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来回挣扎,《将进酒》也很契合电影里关于人和理想之间关系的表达。最终,主创团队决定把这首诗的表达做成一个整部影片的一个高潮。
于是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一种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呈现“诗中世界”的《将进酒》,这个过程中交织着李白的失意与壮志,悲愤与豪迈。导演邹靖介绍,《将进酒》的这一段表现要调动非常多的动画部门,包括美术设计、镜头设计,表演以及一些后期特效等。最终,《将进酒》片段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邹靖说,“我们对这个效果已经感到很骄傲了。”
《将进酒》最惊艳
隽永诗情戳中浪漫基因
“看完后很想痛快哭一场,胸中鼓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网友“关雅荻”这样评价道,“这部168分钟的动画电影,讲述了1300多年前的家国巨变中,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才情的文化巨人的故事,让我第一次通过一部电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看到了曾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千百年过去,物是人非,只要诗还在,书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会一直在。”
“我看的那场,很多小孩子全程跟着片中人物一起吟诗。”网友“江宁婆婆”说,“奶声奶气的声音前后左右此起彼伏,这比电影本身还让我心潮澎湃。文化的意义,文化的自信,就在不经意间代代传承了下去。”
“《长安三万里》中的很多诗都是我平常的教学内容。看的时候,旁边坐着我的学生,试想一下我是怎么克制住那种让他们再给我背一遍的冲动的!”语文老师“多睡多睡”说,观影过程中确有上语文课的感觉,“不过,它也戳中了我的浪漫,是那种我常在课上津津乐道的浪漫。”
不少观众认为,影片最惊艳的部分是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全文用奇诡壮丽的画面展现了出来。“前半场是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则是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全片推上了高潮,让人无限悲凉。好在悲凉过后是李白获释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狂喜和李白与高适牵绊一生的深厚友情。”观众“MOMO”这样说道。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