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锦江与李劼人相遇 “品锦江”系列读书会走进“菱窠”
淅淅沥沥的小雨顺着竹檐滴下,嘀嗒水声、啾啾鸟鸣,7月13日,在成都东门市井的曲径通幽之处,老成都们又在“菱窠”相聚,这里是著名小说家、法国文学翻译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劼人故居所在地。
“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十二场正在这里举行,带领市民爱好者们在菱窠重新温李劼人往事,探寻老成都记忆。
据介绍,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文学艺术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阅读协会支持。
独立、进取、厚爱
现场分享六字家训
家风是一种精神传承,美好的精神品格可以代代相传,提升生命的价值,也让家国变得更好。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张志强说,李劼人先生在《敬怀豫波先生》一文中说,“刘士志先生,教我以正谊,以勇进,以无畏之宏毅……刘豫波先生,教我以淡泊,以宁静,以爱人。”受此熏陶,李劼人先生磨砺出自己独特的人文品格,进而演化为其优良的家风,并在子女中得到传承。李劼人先生的孙子李诗云把李家家风总结为:独立、进取、厚爱。
独立,是个体生命对家庭、时代、民族、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张志强例举,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李劼人为了四川和平在军阀间奔走斡旋。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劼人以实业支持抗战时期的大西南的进步文化事业,支持党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取,是个体生命对所从事的职业所采取的态度,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精益求精。进取集中体现在其从事的文学和实业活动中。李劼人经营实业27年之久,发起成立了四川省首家机器造纸厂,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书房又名“劳余”,意思是劳动之余进行生活、写作的地方。李劼人一生积极进取、奋勉努力,留下了6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厚爱,是爱人、敬业、认真做事、奉献社会、爱国所采取的态度。张志强举例说,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先生对于人力车夫的漫天要价的现象提出温和批评,车夫若公平索价也利于抗战事业,展现出同情与爱。李劼人家里杀年猪,分给亲人、同学、朋友,当女儿李眉埋怨很多亲友来菱窠吃饭时,他责备女儿不能“忘恩负义”。“可以看出他有多么宽广的爱心。”
随后,张志强用沙汀先生对李劼人的评价“正派,有骨气,行侠仗义,出淤泥而不染”结束了他的分享。
一生追求“自由著述”
经商、从政成就其文学丰富性
李劼人与成都锦江区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一生,在锦江区留下了诸多漫步的足迹。他出生于经历司街,也就是今天的锦江区华兴东街,后又随母亲移居磨子街杨家大院,后院为今天的锦江区指挥街。他还在东大街崇德里设立嘉乐纸厂成都办事处,发展实业。又在东郊沙河堡修建其菱窠,并在此居住、生活了24年。
活动中,主持人周东特别推荐大家看一看《李劼人说成都》一书,书中记录了一个现代人不曾看到的成都,其史料翔实、说法生动。人们能从中了解到祖辈生活的城市情况,了解四川文化中深藏丰富的历史资源。其所著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则是全景式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地方社会生活的鸿篇巨制,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时代最真实的样貌。
作家龚静染在分享中说道,2017年在查阅史料时,无意间发现了嘉乐纸厂的档案卷宗,里面有许多李劼人经商27年间的相关资料。四年时间,他将这一两千卷的资料梳理完毕,写成非虚构作品集《李劼人往事:1925—1952》一书,因文学的灵魂和力量,让人将其传承和推广下去。
经商和从政,给热爱文学的李劼人带去了什么?在龚静染看来,用“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这句话描述再合适不过。其实,从年轻时候起,李劼人的志向就是“自由著述”,从社会角色上看,他或许是商人、政府官员,但从骨子里,龚静染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在活动的对话环节中,两位嘉宾围绕“李劼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以及“李劼人与锦江区的情缘”,与在座听众展开了热烈探讨。
“听完这场分享会收获颇丰,感觉重新认识了李劼人先生,我还会继续阅读他的书籍,用心了解来自他笔下的每一个成都故事。”周女士激动地说道。
分享会结束以后,张志强带领部分听众在细雨中参观了李劼人故居,赋予了这场活动别样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