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深观察丨成都双年展,探索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7月18日 18:59
摘要:9个展块,235位艺术家,476件展品,成都赋予了他们什么?

7月16日,2023成都双年展全新开幕。

从去年7月15日延期闭幕,到今年7月16日再次开幕,刚好一年,是什么让盛大的艺术展能如期而至?9个展块,235位艺术家,476件展品,成都赋予了他们什么?

或许,2023成都双年展主题“时间引力”是最好的回答。

“本次双年展是以时间作为历史的轴线,把艺术、思考,放到成都这座城市大的格局里,来探索成都的过去、现在、未来。”2023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道。

“创造”过去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上,有两座山,人们常说,一座是龙门山,另一座是龙泉山。这是艺术家肖全的创作灵感。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考古,是对古代遗迹、遗存的发掘考察,那么艺术上的考古,则是对过去的追溯和思考。2023成都双年展“未来考古”板块展厅内,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土堆,颜色略有不同,一个来自龙门山,另一个来自于龙泉山。一旁的平板电脑上,记录着肖全创作这件作品的点点滴滴。

0dfefd9322f242b2a4eb9f2c03a8c88b.png

来自龙门山(左)和龙泉山(右)的土堆

玉璋,记录下了古蜀人参加祭祀仪式的过程。古蜀人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三星堆还有哪些新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入思考,再次探索。

作为三星堆的“老友”,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表示,三千多年前,成都平原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文明——青铜文明。三千多年以后,反观以三星堆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也非常具有当代性和前卫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古代艺术的当代体验,在成都有着非常大的潜力。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时间引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把古代与当代贯通起来了。”许杰说道。

570a8c038208458ba45e9a59e0c36bcf.png

三星堆8号祭祀坑内的文物(2022年)

2001年,太阳神鸟在金沙遗址出土。2023年,太阳神鸟在成都双年展出现。

只是这一次,太阳神鸟又以一个新的身份——今年双年展的标志,以新的视觉形象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许杰表示,现在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也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

fae103aede6c4b9484f5a636914c9ca6.png

2023成都双年展标志

“定制”当代

古有草堂吟诗,今在馆内看诗。11套关于杜甫的文献呈现在“星链计划”展厅内,一旁是三幅以杜甫为灵感的“致杜甫”系列画作。从“晓看红湿处”,走到“花重锦官城”,再看“人日祭草堂”,一片“诗意”盎然。

在“瞬间永恒”板块的入口处,屹立着一座以钢为架,宣纸为表,12米高的杜甫塔。正如“星链计划”板块策展人姜俊所言,在一个新的文化场域内,它们将结成新的网络,构成新的矩阵,重新获得意义。在成都美术馆的这个场域内,观众们跨越了时间、空间,置身于“草堂”之中,与诗圣杜甫在千年后相遇。

675fd1d604f94dfca43f412ca7cb7067.png

展厅内关于杜甫的文献

当代艺术到底有何意义?“观众们看了这些作品,走进这个空间,与作品互动以后,能够打开自己的大脑,开启自己的想象力。”2023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艺术的主要目的,就是无限打开、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性。

艺术家魏葵创作的曹家巷系列就唤醒了不少人的记忆。“你看,这不是曹家巷吗?”市民任阿姨站在曹家巷的旧门前倍感亲切,她指向一旁,笑道:“我一看见这个砖,就知道是曹家巷。”如今,曹家巷已完成改造,成为了新的时尚街区。曹家巷几十年前的一砖一瓦,带着它的标志性红墙、花砖,从过去来到当下,与人们再次相遇,续写它独特的浪漫。

8a419088fbba4840b62e5690024955b0.png

观众坐在“曹家巷”的花砖前

“本次双年展还具有在地性,它的在地性不仅体现在我们有20多位本土艺术家的参与,此次参展的很多作品也是根据成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而激发的灵感,甚至是量身定做的。”成都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说道,我们希望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成都本土的文化和现象,记录下成都本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

展馆内,这种针对本土、当下的定制创作,总能不期而遇。走在“瞬间永恒”展厅,巨大的雕塑《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迎面而来,冲击着每个人的感官。震撼过后,又恍然感觉它与整个展厅融合得恰到好处,而其中的点睛之笔,就在于它的高度线。“4.5米线,是这个场馆的灵魂。”雕塑创作者隋建国说,这是他为此次双年展定制的作品,在雕塑的4.5米处,有一道明显的色彩分界线,一灰一白,让整件作品与场馆的上下空间融为一体。

b90c4a155b6f429087415fac782aaf04.png

隋建国作品《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

“考古”未来

以过去为坐标,重新出发。诗人翟永明创办于1998年的白夜酒吧,是成都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艺术家眼里的闪光点。

今年,白夜标志性的花生米吧台也来到了2023年成都双年展。花生米吧台,是翟永明好友设计的手稿,通过射灯,一笔一画投射在地上。站在那里,以白夜为坐标,再次出发。划下句点,但不说再见。

fdc51fe960e34f5bb6ff525961c2632a.png

投映在地上的花生米吧台

与白夜一齐出发的,还有成都美术馆。放眼全国,成都美术馆是一座“年轻”的美术馆。当讨论新时代美术馆的发展与城市建设时,肖飞舸“调侃”道,成都美术馆是一个“三无”美术馆:没有丰富的馆藏作品、没有完备的美术馆团队、没有大型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营经验。

正是这样一座“三无”的美术馆,却一次一次带给人们新的惊喜。2021年成都双年展,迎来110万观众,创下全球双年展观展人数之最。

在2021双年展观众年龄画像上,主要以18-24岁、25-34岁年龄段为主,占比超过七成。据《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成都人口中14-45岁的青年已经达到960.36万。“作为一个策展人,我特别喜欢看到的,就是成都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这也是我在成都做展览的背景之一。”“未来考古”板块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

ce2f7fdb057a406a8859c1f045ffe2e0.png

成都市美术馆

在王绍强看来,双年展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出发点以及城市的需要,来定位双年展的定位,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这样也能够找出自己的艺术方向,来发挥这座城市以及美术馆给社会带来的贡献。

对于未来,肖飞舸表示,希望在未来将学术成为成都美术馆的立足之本,不断丰富馆藏,加深学术研究,持续以学术为基础,继续以观众为导向的办馆宗旨,为观众提供展览公教等。

4faa3cc402a842d2be57705423ec2535.png

正在看展的观众

202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是“超融体”,正如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今年,成都再次迎来双年展。“我觉得它们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包罗万象,欣欣向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来成都一年的吴同学说道,也许未来的成都双年展更像是一座链接城市与人民的桥梁,以成都为原点,用艺术创作通向社会、通向人民、通向生活、通向未来。

成都双年展,我们可以继续期待。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