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成都争当低碳“优等生”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M2.5平均浓度下降、森林覆盖率增加、“绿色”大运……近年来,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交出了一组亮眼的数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越来越鲜明。
绿水青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常现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成都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都源于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年来,成都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300天左右,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坚守70.1%蓝绿空间,建成生态绿道377公里、连片蓝绿空间7.5万亩,全域水质达到Ⅲ类以上,观测到鸟类300多种,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成都在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方面,构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市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锚固公园城市格局,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引风入城,划定通风廊道,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引绿入城,在龙泉山西侧形成扇叶状组群布局,在龙泉山东侧形成带状组群布局,整体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团化布局模式。
图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同时,成都在龙门山、龙泉山开展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提升林地质量,增加森林碳汇,构建茂林修竹的森林体系,开展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和展示;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保护成都平原优质耕地;建设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的城市绿道体系,完善休闲游憩和体育健身等功能。
在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方面,成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1个国家公园、1个自然公园和9个风景名胜区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创新“公园+”布局模式,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功能,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等场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绿”意盎然
低碳办赛造就绿色成都
为了践行低碳绿色理念,2022年,《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源头减碳、过程评估、末端中和”的实施路径,并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五个方面重点落实。绿色大运会背后,造就了一个更加绿色的成都。
在低碳能源方面,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签订《“ 服务绿色大运”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大运会开闭幕式、主媒体中心、大运村、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需求。赛前新建、扩建配套工程11个,成功实现清洁能源的汇集输送;赛时有序组织开展大运会全清洁电交易,综合实现100%“绿色电力”使用。此外,成都大运会因地制宜,推进光伏、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让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例如,在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场馆设置的地源热泵系统,在大运村住宿区设置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均可提供部分绿色电能。
在低碳场馆方面,成都大运会秉持“能改的不建、能修的不换、能租的不买、能借的不租”原则,49个赛事场馆中超过70%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仅13个为新建。加装布袋风筒、使用喷雾降温系统、采用绿色环保的技术材料、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各大场馆的建设和改造都遵循低碳原则,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通过“小、巧、省”的改造办法,实现场馆低碳、节能、环保。
高新体育中心
在低碳交通方面,成都大运会期间,1340台新能源大巴(含80台氢能源车)和1000余台新能源轿车成为承担大会交通服务保障的主力。其中,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有90%以上的交通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据了解,这批电动新能源大巴采用全新的电池技术,续航里程、充电效率都得到大幅度提升,车辆配置磷酸铁锂电池,实际公交路况的运行条件下,续航可以达到280公里-300公里,充一次电就可以满足一天的行程需要。而一辆氢燃料电池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8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年减碳量超过70吨,相当于4000棵树的固碳效果。
图源:新华社
在低碳运营方面,大运村简化运动员公寓房间的陈设,配备家庭装绿色环保洗化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房间内除易耗品外,95%的物资为租赁形式,均可实现回收再利用,赛事结束后运动员床具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实现资源循环长期利用。此外,大运村建立智慧中央厨房,配备炒菜智能机器人8台、咖啡机器人3台,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提高食材出成率10%,节约能耗30%,减少垃圾量50%;采用环保材质餐桌餐椅,餐盘餐具餐盒均使用可降解、可回收材料,打造绿色低碳运动员餐厅;配备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
在低碳参与方面,2022年4月8日,“低碳大运”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每位用户可以通过步行、骑行、乘地铁等低碳出行方式,获得碳积分,不仅能兑换大运会纪念品,还能为大运会捐赠树苗、为成都添绿。此外,大运会期间,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增设“低碳大运”专区,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城市文化点位展示等七项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普惠激励奖品,并发放“低碳大运先锋”勋章和荣誉证书,激发了公众的低碳参与热情。
“碳惠天府”平台的“低碳大运”专区
绿色升级
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十四五”以来,成都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4%,能效水平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位列全省第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成都加强节能工作统筹规划,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明确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任务,统筹推进全市节能工作。目前全市钢铁行业100%采用国家鼓励的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3户钢铁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全部达到国家标杆水平;20户企业获得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创建5个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园区、4个市级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创建园区;23户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67种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称号;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8%,工业能效水平远优于全国、全省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强化工业领域节能方面,到2025年,全市重点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产能的比例超过30%;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培育一批国家、省级能效标杆企业;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全市2个国家级园区、17个省级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以上。
交通运输方面,成都将加速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其中地铁850公里,轨道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超过25%。加快推广新能源车,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
十年来,成都不断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的建设成果,一个个生态惠民的新场景、新模式持续上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不断刷新着公园城市的发展底色。
资料综合:成都生态环境、四川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