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ChatGPT是文学创作的未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揭晓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8月20日 14:29

昨日(19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历经三个月的激烈角逐,共产生34名获奖者。其中,《拉普拉斯的回旋》的作者齐然、《假如情感能贩卖》的作者菊储、《退回童年》的作者么瑶将金奖收入囊中。本届文学奖征稿活动于5月15日启动,共征集约2000篇作品。

据悉2021年,以“发掘中华科幻天才,共荣科幻文学未来”为使命的读客科幻文学奖正式启动。今年是读客科幻文学奖走过的第三年,在赛事规模、收稿数量及质量、话题热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今年也是首次线下举办。

本届读客科幻文学奖的评委阵容包括:复审评委陈楸帆、程婧波、江波、姜振宇、骑桶人、徐磊、杨磊以及张冉,终审评委戴锦华、韩松、江晓原、吴岩、严锋以及姚海军。

读客科幻文学奖三届评委严锋表示,“读客科幻奖的意义,就是一个面向青少年、次世代、广大科幻爱好者的奖项。不是对已有创作成绩的表彰,而是对未来科幻世界的开拓。读客科幻文学奖已经成为年轻人展示才艺、打开脑洞、推动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

bcb5f504e3a949bb9a87cfdc616f1ced.png8月19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金奖获得者齐然(右)上台领奖

2023年被称为“科幻的一年”。《流浪地球2》《三体》轮番上映惊艳大银幕和流媒体,科幻文艺片《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小众黑马横空杀出,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在今年几度更新升级,国内外百余位作家对此表达过担忧,好莱坞编剧罢工抵制AI也让人们关注起科技发展与原创版权之间的创作伦理等问题,“ChatGPT写作”“人工智能杀死文学”等话题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

本届读客科幻文学奖的参赛作品便为人工智能这一话题贡献了许多优秀作品,不仅有对AI危机的担忧与警惕,更多的是传达出积极的期待态度,或是表现了温情柔软的内核。

针对这一现象,戴锦华认为这带来了“惊喜”。“我一直期待的某一种科幻,我个人寄希望于科幻,或者我个人瞩目于科幻的品格,”戴锦华说,“科幻作为未来的哲学,和科幻作为现实的预警者,我在今年作品当中强烈感觉到了中国科幻,年轻人的科幻,原创科幻,开始自觉履行这部分,而此前原创科幻写作当中,一直有一种科学进步主义,或者叫反抗失败主义这样一个基调,而在这次作品当中,我觉得我们的年轻科幻作者表达出了那种非常强大的想象力,同时表现出了一种坚强的勇气,一种勇敢和坚强的态度,这是特别感动我的地方。”嘉宾们也一致认为,这代表了中国科幻在崭新的土壤得到了再次萌芽、壮大的机会。

254909b1c2774899aa12e6ed555c6d85.png

8月19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知乎脑洞创意奖获得者萨摩(右)上台领奖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读客科幻文学奖”特别设置了“知乎脑洞创意奖”,获奖作《2058年的代沟》得到了现场评委嘉宾们一致高度赞扬。

今年读客科幻文学奖中有一类作品尤为引人瞩目,很多评委说“这一看就是只有中国人才写得出的科幻”。它们将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和科幻文学的天马行空巧妙结合,别具匠心,不落窠臼。

越来越多的选手们投稿“中国新科幻”,表现出年轻的科幻创作者们不再满足于致敬和学习国外科幻文学的话语体系,聚集于科幻维度下的中国式文化表达,以传统的中式神话、民俗文化、经典文学等中式元素为载体,挥洒着根植于内心土壤的中式浪漫。

例如,用文言文创作的、改编神话人物眉间尺的《玉龙吟》,充满中国人丧葬仪式感的《烧纸人》,传统与科幻结合的《武松打虎》等等。都可以说无愧于“中国新科幻”之名,是中国风和科幻文学的奇妙碰撞,也是完美融合。

1e1166d5173749ddaa557c25ff862f5e.png8月19日,嘉宾在颁奖典礼前举行的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主题对谈上发言

科幻作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ChatGPT的技术发展对文学创作而言是掣肘还是助力?这些问题成为了本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焦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围绕科幻写作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刻讨论。

几位嘉宾以ChatGPT为切入口,分享了这一技术给自己的工作与行业所带来的新变化。在“ChatGPT会取代作家”的话题下,大家讨论了自己对ChatGPT写作的理解和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

“ChatGPT,把语言的问题推到了更加极致,让它成为危及生死存亡的问题了。”对这个问题,严峰直言,“ChatGPT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化曰为语言,这个语言又化生万物。ChatGPT的运作机制就是语言。它用语言建构一个世界,包括活色生香的、3D的或者是音乐共话视频的。21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新的阶段,是由技术推动的。”

作为科幻作品的资深编辑,姚海军对AI和写作显然也很有研究。在他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寸的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一些改变:“现在用的图书的封面设计,也有出来的封面,我就觉得特别漂亮,效率也很高,确实比我们请一个画家画,无论从成本和速度来讲都会快很多。”

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对科幻文学研究多年的江晓原认为,无需将ChatGPT当回事。他强调这款AI的商品属性,并非是能带来某些划时代变化的产物。严锋更是直接认为ChatGPT是在帮人类的忙。“技术化,这个恰恰是ChatGPT最擅长的东西,而且你不用担心,我们已经在借助机器给我们帮各种忙了,如果你拒绝机器的话,我们就不要过日子了。”他赞扬ChatGPT对人类是一种解放:“如果ChatGPT帮你进行头脑风暴,帮你寻找写作素材,打开脑洞,包括世界、技术化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知识领域都是有限的,这方面如果机器能够很快地给我们提供,我们可以更集中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一种倒逼。”

对于ChatGPT问题,戴锦华则有不同的意见。她首先列举了如今在好莱坞发生的大罢工和欧美作家对AI技术的诉讼,来强调ChatGPT带来的危害。紧接着她回答了严锋的问题:“一旦ChatGPT占据了人类既有的全部资料库,它会成为比人类更高明的说书人。”发言最后,戴锦华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她分享自己在阅读读客科幻文学奖作品的过程中,甚至直接看哭了。

读客科幻文学奖这样大量的科幻故事文本,给戴锦华带来了来自当代年轻人的丰富情感体验,这是ChatGPT绝做不到的。在这个基础上,她强调了“人性的忧危”,她说:“人性的忧危,包括人性深远的直面,包括人类对自身力量的信仰,我不认为未来是人机大对决的时代,但是人类反身的自我追问,恐怕已经非常急迫了。”

戴锦华强调对抗ChatGPT,或者说它无法复制的,正是人在某种体验后的批判性。所以她会更喜欢一类作品,那种作品拥有“某一种决绝,某一种勇气和执念,某一种追问和质询的态度”,因为“表达绝望的人,才反而是心怀希望的人”。

附:三位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及颁奖词

金奖

齐然《拉普拉斯的回旋》:小说非常细腻壮阔,思想深刻,提出了决定宇宙的根本问题,宿命与自由的问题,人在宇宙中的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值得反复回味,也有很强的科学性科幻性,讨论了较有科学含量的问题,故事情节也很精彩。——韩松

菊储《假如情感能贩卖》:作品设定巧妙,情绪浓烈,故事性强,拥有奇诡的想象和直面残酷的力度,充满了质询人性与文明的勇气。小说成功地表现一个后末日架空世界以及其残酷的运行机制,“心货”、“母脑”等概念的设置新颖,反映资本主义将情感商品化的极端未来。善用黑暗意象营造出一种荒诞、恐怖的氛围,既有科幻想象力,又不乏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戴锦华、陈楸帆

么瑶《退回童年》:充满了后末日想象,设定了一个极端的未来世界,核战争带来污染和辐射,人类面临生育困难,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月球移民计划拯救人类,但随之而来的阶级矛盾导致内耗。作者的笔触犀利又细腻,讽刺与怜悯并存,关于人性的驳杂刻画栩栩如生,尤其是麻里子的反英雄超人形象令人难忘。是一部冷酷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科幻家庭史诗。——陈楸帆

知乎脑洞创意奖

萨摩《2058年的代沟》:将人工智能的大命题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上,这个切入点在科幻小说中有种特殊的吸引力。文章最后一句“子女和父母达成和解的时候,往往只能是子女垂垂老矣,父母在坟墓另一头的时候。”令人动容。——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