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蓉平:三大国际体育项目落户成都,带来三重效应

来源:蓉平 2023年08月31日 09:50

后大运会时代,成都何为?三大项目签约落户,是成都在赛事侧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图片

成都又成功“拿下”一项重要国际赛事。8月26日,国际乒联在蓉宣布,新创设的首届混合团体世界杯将于今年12月在中国成都举行。

根据现场签署的《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承办协议》等一系列协议,成都将于今年12月承办2023年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并计划连续5年(2023-2027年)承办该项赛事。同时,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运营总部、WTT国际青训中心两个项目也正式落户成都。

后大运会时代,成都何为?三大项目签约落户,是成都在赛事侧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具有多重意义。

图片

01

第一重意义,是“放大”

通过在赛事侧发力,持续放大大运会效应。

衡量大运会等综合性国际赛事的成功,一看赛事本身,比如赛事组织水平高、赛事水准高,受到普遍好评等;二取决于用好大运遗产,充分发挥“后大运效应”。通过举办大运会,成都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场馆硬件水平,这些场馆为将来举办更多国际比赛打下了良好基础。

未来两年内,成都将先后举办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羽毛球汤尤杯、世界运动会等高水平赛事,可谓一举多得。高水平场馆服务高水平赛事,成都人在家门口观看更多国际赛事,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将得以带动,“营城、惠民”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

图片

成都街头,市民在打乒乓球

就在三大项目签约前一天,成都公布了大运体育场馆惠民方案。根据《大运会场馆“一场(馆)一策”惠民开放清单》,包括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四川省体育馆在内的23处大运会场馆将根据情况设置开放区域和对应的运动项目,通过免费、低费的方式面向市民开放;位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和棠湖中学、龙泉中学等中学的体育场馆目前则面向校内师生开放。将“大运遗产”,融于市民生活,充分发挥功能,本身就是大运会效应持续放大的表现。

图片

孩子们在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打乒乓球

02

第二重意义,在“打造”

以国际赛事办赛常态化,深入打造赛事名城。

打造赛事名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增添新内容、释放新活力。

赛事名城之路,要“两条腿”发力,一条是“原创”,一条是“引进”。打造原创赛事IP,成都有了熊猫杯足球赛、成都马拉松等城市专属品牌。在申办、引进国际大赛方面,成都先后举办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成都大运会等世界大型赛事,加上此次国际乒联世界杯赛落户,成都的赛事版图更趋完整。

常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打造赛事名城也是如此,需要积累办赛经验,需要磨砺办赛水平。就以国际乒联首届混合团体世界杯为例,成都何以在一众国际城市中脱颖而出?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刘国梁表示,国际乒联看中的,是成都通过去年的世乒赛团体赛、今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向世界展示超高的赛事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将重量级的新创比赛交由成都举办,协议一签就是五年,这就是长期磨砺的结果,也是常态化办赛的良性循环。

图片

2022年10月8日,中国乒乓女团在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女团决赛中以3比0击败日本女团,实现五连冠 图据IC photo

善于借势登高、借力发力,是打造国际赛事名城的方法论之一。此次,武侯区利用自身优势,促成三大项目签约落户,就是借势而为的成功例子。成都各区(市)县因势利导,主动作为,今后成都必将有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落户,赛事名城招牌将会更有含金量,更具显示度。

图片

成都大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现场

03

第三重意义,在“塑造”

不仅关注前台的赛事,也关注后台的产业,围绕建圈强链做强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成都产业版图中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2020年成都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且保持较快增速。

近年来,成都连续出台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二十条政策。在政策支持下,成都是全国唯一一个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体育组织总部落户的城市,2021年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2022年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相继落户成都。

图片

此次三大签约项目中,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ATT)中国运营总部将设在成都武侯区,它将作为ATT在中国境内唯一运营结算中心,负责运营管理中国境内区域主办的亚锦赛、亚洲杯等在内的各项赛事。通过引进体育总部,发挥链主企业“建圈强链”的关键作用,以总部赋能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属地产业功能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型跃迁,逐步完善成都体育产业的生态拼图。

假以时日,体育产业将在成都产业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