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深观察丨《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 Z世代青年的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历史深处
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在中国,我们期盼海外文物回国的心情同样强烈。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与此同时,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
5日,这个短剧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从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到《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部剧为什么火?全网爆火的背后,它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精心制作 细节满满
短剧终出“大爆款”
《逃出大英博物馆》灵感源起要追溯至今年1月,彼时留学生博主“何香蓓Betty”以颇为复杂的心情拍摄了在大英博物馆的见闻。视频发布后,有网友留言,希望拍一部动画,让拟人化的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1月23日,“小柴爆米花”转载了这个脑洞。第二天,“煎饼果仔”留言:“等我。”此后,便开启了一场于他而言“盛大的、浪漫的、震撼的大洋彼岸中华文物奔赴之旅”。
复盘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制作上算不上完美,比如前两集剪辑节奏过快等。但这帮青年创作者却做到了很多内娱剧集没完成的事。它的故事编排充满巧思,如听到男主的名字叫“张永安”后,小玉壶之所以念叨“永安,永安”,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件藏品是家国永安;而小玉壶做客男主家惊叹“这么大的柜子(房子)只睡两个人啊”,是调侃中国馆好多文物挤在一个柜子里“疏于保护”这件事。
正是因为反复用心打磨这些剧情细节,《逃出大英博物馆》迅速凭借口耳相传的超高口碑,制造出了短剧行业里极少见的“大爆款”。
发于历史 引人共情
短剧亦有“大情怀”
《逃出大英博物馆》能火,是故事、制作、热点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更高的视野和格局,就像人民文娱的评价:“小短剧也有大情怀。”
据报道,在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内,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包含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的青铜器、唐宋的瓷器和明清的金玉制品等各个时代、各种类别的稀世珍宝,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其“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大维德花瓶。
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图自网友@cheungalann
很多网友看完该剧后都在留言中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波澜——文物和国家,彼此血脉相连。《逃出大英博物馆》所引发的共振共鸣,展现的正是我们对流离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的期盼,传达出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关乎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情感。
写好故事 讲好故事
青年创作者诠释文化自信
一代人有一代人守护文化的方式,人变了,赤子之心永远不变。《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圈,还在于年轻创作者对深厚的中华文化有了自觉自知,愿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守护文化基因,让千年的累积与沉淀再次流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重建我们与历史的联系。
纵观全网,不仅这两位创作者,还有许多葆有这份热忱的年轻人,如《只此青绿》火遍全网的舞蹈演员孟庆旸、用特效打造国风英雄的朱铁雄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宣传中国文化,让他们、它们,听见自己的声音。
赓续千年、具有深厚内蕴和恒久生命力的中华文脉,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表达的自信之源。随着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不断坚定,随着更多年轻创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日益深入,我们相信,《逃出大英博物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家国情怀的作品面世,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能早日回归祖国怀抱,哪怕山高路远,我们终将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