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新能源车企申请破产重整!曾与蔚来小鹏等并称“四小龙”
10月10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申请人正是威马汽车自身。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截图
另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网,威马汽车9月27日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为60亿元,冻结期限自2023年9月27日至2026年9月26日,执行法院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威马汽车申请破产重整
发告知函称“不会躺平”
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SHENHUI(沈晖),注册资本60亿元,由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则由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申请破产重整消息传出后,@威马汽车 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告知函称,威马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希望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获得投资人参与重构和发展等展开积极自救。鉴于威马公司仍具有商业价值和挽救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尚完备,具有基本自主谈判能力,部分债权人也有重整意愿,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的预重整申请。
威马汽车表示,通过预重整程序将彻底审视公司的运营和经营模式,全面优化各个部门和业务板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公司还称,将与债权人,持股人和潜在投资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
威马汽车一度处于造车第一梯队
2022年起负面消息频出
威马曾与蔚来、小鹏齐名,一度处于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2018年,威马汽车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2019年,威马都稳居新势力头部梯队,销量一度比肩甚至超越“蔚小理”。2020年,威马汽车累计销量达2.24万辆,在新势力车企中仍排名第四。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威马逐渐“失速”,月度销售数据也开始“秘而不宣”。威马汽车此前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交付数据分别为1.28万辆、2.19万辆、4.42万辆;Apollo出行在拟收购威马的公告中提到,2022年上半年,威马汽车仅售出1.65万辆电动车。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威马汽车就频频传出降薪、停产、总部大楼拖欠租金、经销商大面积退网等负面消息。乘联会数据显示,威马2022年累计销量为29450辆,月均销量仅2450辆左右。到今年,该数值已经归零。在此之前,威马曾连续三年出现巨额亏损,2019年~2021年,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50.8亿元、82.1亿元。
今年1月12日,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在微博分享了一段带有台词的短视频,里面只有一句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段《芙蓉镇》经典台词,折射了威马汽车当时的处境。
此前,威马汽车曾寄希望于在港股“借壳上市”盘活资金链,让企业活下去。今年1月12日,Apollo出行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威马控股有限公司订立收购协议,拟20.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8亿元)收购其全资附属公司WM 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将通过以每股0.55港元的发行价配发及发行288亿股代价股份的方式进行结算。完成此次收购后,威马汽车方面将持有311亿股Apollo出行股份,持股比例将从原来的23.67%增加到68.26%,成为Apollo出行的最大股东。
不过这一希望在近期破灭。9月8日晚间,Apollo出行在港交所公告称,相关各方已同意终止收购威马协议,因此收购事项及配售事项将不会进行。关于终止收购的原因,公告中指出有全球市况动荡、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和短期经济复苏等。
9月10日下午,威马汽车官方微博宣布,自愿终止与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反向收购)进程。目前威马汽车仍是Apollo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将继续支持Apollo出行的发展。这一消息意味着,威马通过Apollo出行借壳上市的计划受挫。
造车“四小龙”出局一半
赛道竞争激烈
曾经,威马、拜腾、蔚来、小鹏四家车企并称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如今只剩小鹏、蔚来依然在汽车赛道上疾驰。
6月14日,拜腾汽车背后的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行新能源”)被申请破产,申请人为南京坤欧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
同一天,拜腾另一家关联公司南京知行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也新增一则“破产重整”信息,申请人为南京市栖霞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圣戈班汽车玻璃(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
拜腾和威马的遭遇,体现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激烈。此前小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CEO雷军曾表示:“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董事长余承东也表示,未来汽车行业中小厂商可能被大的厂商兼并重组掉,能活下来的企业每年的产量达不到500万台以上或者达不到1000万台以上就很难在这个时代立足。
信达证券研报指出,车市的演变将出现三个阶段,在今年3~6月第一阶段的价格战之后,第二阶段开启,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或面临长期下滑趋势;到第三个阶段,部分二三线品牌逐渐被淘汰出局,退出中国市场,弱势造车新势力或将被收购整合。
中国汽车流动协会专家颜景辉表示:“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车企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技术创新是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车企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绿色化的需求。其次,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也非常重要。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考虑品牌的知名度和口碑,以及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最后,市场营销和服务体验也是决定车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车企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并保持他们的忠诚度。”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