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成都论坛开幕 回顾《公约》20年 聚焦非遗保护与申遗道路
10月12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开幕当天,非遗成都论坛也同时拉开帷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机构代表、驻蓉驻渝领馆代表,来自亚太地区和国内非遗保护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领导、非遗中心代表两百余人参加论坛。
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庆祝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活态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人们对保护活态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本次论坛以“中国非遗履约实践二十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从《公约》与国家实践、非遗保护与文化权利保护、保护世界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与我国非遗法治建设等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建构等内容展开学术探讨,并分享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秀案例。同时,配合论坛主题的分论坛还策划了“非遗采集著录标准解读与应用”和“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板块。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王晨阳司长在发言中提到: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据王晨阳介绍,中国自从2004年加入《公约》、成为第6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后,近20年来一直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公约》框架下的各项工作,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明显提高,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业精彩纷呈。
迄今,我国已申报43个非遗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代表作名录及优秀保护实践名册,深度参与《公约》操作指南的制定和修订,曾三次担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中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展示作用。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事务官员杨碧幸在论坛现场介绍,在《公约》通过20周年之际,《公约》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已将活态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各类文化政策之中;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扩大;社区的中心角色得以确立。她特别强调,中国已将非遗保护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维护《公约》精神,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做出了出色工作。
本次论坛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教授提到,自2004年获准加入《保护非遗公约》以来,近20年间,中国的非遗保护一直遵循《公约》的精神与旨向,创造了诸多倍受缔约国称赞的中国模式与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20年来,非遗由一个舶来概念,不断与中华文化交融互渗,而兴盛于大大小小的文化空间,迅即演变为全民的文化行动。非遗由原初的抢救行动,到后来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其自身已逐渐生长为鲜活的文化生命体,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融入国家的文化发展大局。
王福州说,回首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所形成的《成都宣言》《成都倡议》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公约》通过20周年之际,中国非遗保护正由保护行动的“实践”向学科学术的“理论”转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时机也已经来临。
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原处长爱川纪子,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教授王云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户晓辉,晋中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钱永平,分别围绕“《公约》发展和中国非遗保护”“非遗保护的国际公约与国家实践”“非遗公约倡导的精神及其对完善我国非遗法治建设的启示”“文化权利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深水区”“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