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好消息:静音车厢来了 坏消息:它可能没啥用
好消息!铁路部门近日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坏消息!这个静音车厢我觉得可能没什么用。
为什么?一是因为,每个人对安静的理解不同。第二,在静音车厢,乘务员能够采取的措施依然只能是提醒。来看静音车厢乘坐须知:关闭手机外放功能、使用耳机;打电话须到车厢连接处,携儿童出行需照看好孩子、避免喧哗。这些要求,难道乘坐非静音车厢时就没提过?还是说乘坐静音车厢时,不能做到这些,就会有其他相应的处罚呢?
不可否认,铁路部门是真心实意想改善服务、提高旅客的乘坐体验。而这几年,能够安安静静的做高铁就是很多旅客最大的心声。但要解决这个问题,铁路部门其实真没办法。个人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主要跟道德素质有关,而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没有处罚、监管有限,静音车厢有什么用?更不要说那个早就被提出的疑问:静音车厢不能喧哗,难道普通车厢就可以吗?
静音车厢在国外其实也有,比如法国、比利时,如何保持静音?无一例外,全靠自觉。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列车员的提醒而是心照不宣的共识。因为有共识,所以一旦闹出点儿动静,旁边的陌生人都会将目光投向你,也因为有共识,于是你心虚的知道,自己越界了。
高铁、飞机上为什么经常发生纠纷,而且动辄就会上升到人格攻击、甚至网爆的地步?这恰好说明这种共识还没有形成。甚至有人认为,想要在公共场合获得安静,本来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需求。巨大的出行需求、密闭拥挤的空间,让不同观念的碰撞激发出了更尖锐的矛盾,这种时候,一句“请勿喧哗”的提醒还不如“多喝热水”呢!
未来的高铁上,恐怕还是会吵会闹,但好消息是:所有的社会共识、文明规范,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中诞生的。人们也许会吵出个答案,也许吵不出来,但无论如何,别把希望寄托在一节静音车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