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演出必须“强实名”、85%以上门票向市场开放销售…四川这样打击“黄牛”乱象
演唱会、音乐节、话剧……今年以来,演出市场进入井喷阶段,各种营业性演出活动大量增长。截至8月底,四川全省审批营业性演出10000余场次。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92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900%;票房收入超10亿元,观演人次150余万。
随着演出市场的火热,黄牛炒票,饭圈骚扰等乱象,也让不少消费者诟病。那么,作为全国重要的演出聚集地,四川将如何遏制乱象加强演出市场规范管理?10月13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管理工作会议,对全面提升大型演出活动的管理水平进行再部署。
在监管规范方面,四川将重点抓好落实审批提级、突出协同监管、加强舆情管控、强化票务管理、明确主体责任、严格执法监管等相关工作。以强化票务管理为例,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必须在落实“强实名”政策的基础上,将超过85%的门票通过平台向市场开放销售。通过进一步规范主办方和票务平台的销售行为,堵塞政策漏洞,压缩黄牛囤票炒票空间。要督促主办方综合运用加密芯片、二维码、双证同验等手段,提高制作工作票证的技术含量,严防复制伪造工作票证进行二次销售扰乱市场秩序。
会议强调,各地要积极主动通过增加文化消费补贴,优化配套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全程网办等改革创新举措,为主办方减少活动申报过程中的时间和运营成本,帮助省内企业在全国演出市场争取稀缺的演出资源,为观演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联合各地景区、购物中心推出“一票通享”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助推大型演出活动在省内落地举办,吸引省外观众来川观演,叫响“跟着演出来川游”,大力促进“演艺+旅游”的演唱会经济繁荣发展。
资料综合:四川在线、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