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专家学者齐聚成都 为新时代创新国际传播献智赋能
10月14日,“智媒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学术会议在成都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设置主论坛和分论坛,其中主论坛由三个单元组成,分别从国家形象塑造探赜、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国际传播实践观察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研讨。来自全国70多所院校的23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学者、业界从业人员及在校学生参加会议。
国家形象塑造探赜
主论坛第一单元由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院长谭筱玲主持,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评议。
中国新闻社原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田惠明作《新时代:缘何面临“挨骂”问题,如何塑造“三可”形象》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因此亟需完善自我,树立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他提出要改善文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最后,他强调,一个国家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文明素养,包括教育、远见和品格等,这是关键力量所在。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在《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大国形象传播》的主题报告中提出通过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守正创新,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全方位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传播中国文明大国形象。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形象日益彰显,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世界民众的广泛认同。对于树立全球文明的大国形象,还要深化对外传播,加强思想引领;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格局;开展系统研究,加强体系建设;密切人文交往,打造对话平台;善用科技力量,助力文化传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节目合作处副处长徐嘉在《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视听传播 服务新时代大国形象构建》的报告中提出,国家形象基于客观的事实与内容,但形成的是主观形象或判断;国家形象塑造依托于“人”与“物”。并进一步从政策实践、实际任务、治理举措三个层面展开了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以《国际传播的智能化边界》为题作主题报告。基于“智能融媒体一路走来,如何反映、动摇、修正传播的核心理论与实践,下一步对国际传播有何冲击?”的问题,他梳理了“国际传播的边界”以及“国际传播的智能化边界”的相关理论。对于国际传播边界,他提出了三种,分别是国际传播的物理边界、国际传播的文化边界和国际传播的技术边界。而对于国际传播智能化边界,他则从“人工智能的可能形态”到“主体演变”到“人类认知行为的DIKW演进模型”到“介入人类认知行为的DIKW演进新模型”再到“智能传播带来国际传播流程、结构重组”,一步步廓清了相关进程。最后,他得出了教育和传播的相互配合或可成为突破文化边界的结论。
国际传播理论研究
主论坛第二单元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主持,四川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朱天评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明品以《国际传播:变局与变革》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指出“国际传播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全媒体重大使命”,提出了国际传播的三个话题,即“变局:世界新动荡和媒体竞争”“态势:现阶段广电视听国际传播布局”“变革:再造广电视听国际传播体系”,并从重塑广电视听国际传播业务、重整国际传播流程、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三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在《周边认知与万物自适》的主题分享中提出了具有哲思意味的“自适”视域,指出“自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认为每个人自带周边,人拥有无数个周边,包括关系的周边以及物质的周边。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可分别总结为:“自适”“适事”“适物”“适地”以及“适文化与制度”,而时间就是“适”与“不适”的桥梁。其发言为现场青年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林克勤在主题报告《面朝大海:未来国际传播的新路向》中指出,面对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弱确定时代,把目光投向大海,开辟人类海洋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路向,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有效创新探问,并从海洋传播的历史路径、引发动能、内涵指向及知识图谱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海洋传播作为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必将推动世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未来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传播实践观察
主论坛第三单元由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副院长、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院长王珏殷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评议。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亦中从中国电影的实际出发,作《中国电影全球传播与知华友华受众群》的主题报告。报告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历程的几个关键节点进行了梳理,如1935年《渔光曲》走向世界,1987年《红高粱》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等。报告还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产品分成了四类,分别是满足内需的产品、内需和外销兼顾的产品、外销产品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拍产品。这些产品各有特点,发挥了不同的传播效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国际传播战略探赜》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国际传播规划层面,要继续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地。随后,他立足现实说明当今国际传播呈现出视觉化、智能化和武器化的生态转型,这一新趋势给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后,他指出在未来的全球危机中,中国的主流媒体和其他利益攸关方应当善用情感传播的策略,在诉诸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兼顾情感化表达,善用情感化的修辞和内容传播输出道义政治的观念感召力。
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岚以《本土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路径》为题发言。她先是从“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载体的重要性”“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当前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及“‘本土全球化’文化转向的产生”三个方面对研究缘起进行了阐述,随后她总结了三个关于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传播效能提升路径的建议:强化本土全球化叙事,增进 “现代性” 跨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优化字幕翻译和制作系统,将 “文化折扣” 转变为 “文化增值”;提升国际平台运营能力,以 “本土化” 推动 “全 球化” 精准传播。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4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体育赛事、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数字影像、艺术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美丽中国、城乡纪录与文化形象创新”及“媒介技术、人工智能与国家形象记忆”展开了思维激荡,与会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对话的同时增进学术交流,促进了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