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11月或迎高峰 专家提醒:这两种常见药无效!
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儿童为主。据了解,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提醒,11月肺炎支原体感染或将迎来高峰,青霉素和头孢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多发于秋冬季。以北京为例,每年8月到12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达到高峰。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肺部免疫防御出生后处于发展阶段,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道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导致病原菌容易入侵。此外,幼儿园、学校的人群聚集程度高,病原菌容易传播也是原因之一。和往年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也出现低龄化的特点,3岁以下的婴幼儿也有发病。
注意,“肺炎支原体”只是病原微生物的名字,并不是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就一定是得了肺炎。只有当肺炎支原体侵入了下呼吸道,才可能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
如何传播?有什么症状?
通常肺炎支原体感染每3~7年流行一次,今年自进入夏季以来,我国有自南向北逐步蔓延的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比如咳嗽、喷嚏或近距离接触。该病潜伏期1~3周,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后数周,都具有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分为Ⅰ型和Ⅱ型共两种亚型,目前北京市主要流行亚型为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为主,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往往预示病情严重。咳嗽较为剧烈,早期刺激性干咳,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后期咳嗽咳痰,婴幼儿会以喘息为主要表现。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或干湿性啰音。而且在发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重症病例会出现肺内和肺外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进展为危重症,出现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表现。
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这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此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
近年来,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如果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出现耐药,有两类替代性药物:一类是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另一类替代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
如何预防?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要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
2.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
3.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4.流行高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5.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6.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在此提醒,市民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资料来源:央视财经、光明网、河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