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曾经的孩子们:请把课间十分钟 还给孩子
前几天,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在个人微博上发文,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她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恢复课间10分钟。其实,这是老生常谈,早在2021年,白岩松就提出过类似质疑。而上个月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50%是在校学生。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可成年人连调个休都能骂上热搜,孩子们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却连课间休息十分钟都成了一种奢侈,得抑郁症真的只是矫情吗?
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把吃苦和读书联系在一起,好像不吃苦,就读不好书,只要吃了苦,就一定能读好书。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什么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人,毕竟不是梅花,更不是宝剑,太冷了会被冻死,逼迫到极致会被压死。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在学校待10多个小时,而课间十分钟,要么不准走出教室,要么就被这个老师、那个老师占去几分钟,那些口口声声说孩子不能吃苦的人,扪心自问,换成自己,又能坚持几天?
没有机会共同嬉戏玩耍,同学之间没有友谊、没有社交,只是考场上的竞争对手,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也没有感情,老师的KPI需要通过学生的KPI来实现。在单一的评价体系里,学生只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区别,教学方法也只有一种,既然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前两天,衡水一所中学的孩子们一路狂奔去食堂吃饭的视频让很多人看得心酸,连吃饭都成了吃苦,我们到底想要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而课间十分钟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家长。孩子但凡在学校里磕破皮了、摔了跤了、流鼻血了,那就是天大的事儿。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有几个没在学校里受点儿小伤?爱玩爱闹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这些缺失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远比一些小磕小碰影响深远。学校怕出事儿,又要升学率,压力传递给老师,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教室,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哪怕课间十分钟也不能出去。毕竟,学校领导得罪不起、家长也得罪不起,多几个没有美好童年回忆的孩子,这无关紧要。
可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知道校园中这些美好的瞬间意味着什么。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冲向操场,追逐打闹、跑跑跳跳,这才是正常的校园该有的样子。我们不奢求孩子们的童年都能无忧无虑,只希望他们能有十分钟无忧无虑的时光。所以,曾经的孩子们,请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