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四川立足一“重”一“轻”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作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四川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正立足一“重”一“轻”,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台记者 陈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四川德阳东方电气的清洁能源生产制造车间,在我身后的这个大家伙,是为非洲朱利诺水电站生产的转轮,预计在今年的11月,这个转轮将生产制造完成,并且被送往坦桑尼亚。
从80吨重的水轮机组零部件,到180吨重的“华龙一号”核电凝汽器,目前这座车间90%以上的产品都用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5G+数据采集、AI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的应用,在生产环节降本增效的同时,也让这些重型装备实现了绿色、高效化控制。
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德阳,近年来不断加快产业创新步伐,联手成都,组建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创新中心,目前已集聚了2800多家能源装备企业。如今,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已经具备先进水电、清洁火电、大功率风电等领域的全产业链能力,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的同时,四川还对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
总台记者 陈凯:现在我手中就是一个由稀土永磁材料做成的小圆环,它的重量不到1克,这个小圆环在充磁之后,可以拉起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重量,这项技术目前已经运用在了智能机器人和航空航天等多项领域。
在位于绵阳的这座新材料产业园中,上千种新材料被运用在智能手机、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依托大院大所和科研基地多的优势,绵阳以打造专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
四川绵阳科技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任文治:依托我们科研院所的磁性材料产业优势,我们引进了投资方,共同打造千亿级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
从重型装备制造,到新材料,一“重”一“轻”为四川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活力。目前,四川已成为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产品涵盖清洁能源、航空发动机、内燃机等多个领域。同时,四川力争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 周海琦:巩固提升一“重”一“轻”产业优势,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全力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