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 艺术改编应该遵从事实
近日,根据 “时代楷模”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点映之后,引发了争论。争论的起源来自于,剧情与现实的不符。不少看完影片的观众不理解,张桂梅校长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光辉事迹,为何在电影中被编剧改的“体无完肤”?
本来是父亲酗酒家暴母亲改成了母亲酗酒家暴;把男老师离职的多改成了女老师没办法吃苦;女生因贫困没法上学变成自身不爱学习只知道贪玩;而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则是,把支撑张桂梅老师的信念从对党的信仰改成了怀念死去的老公。
不少女性观众在观后认为:影片中处处充满矮化女性形象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让很多女性观众在评论区“义愤填膺”。而还有网友质疑的是:一个将对党的信仰视如生命的人物形象为何会被魔改至此?编剧不会改编,就不要瞎改!一个事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人物形象,不接受编剧试图将其转化为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意识输出的载体!
面对网友的“口诛笔伐”,电影的编剧直接回怼,使得此事进一步发酵,昨天19日,中国电影报道微博发文称:《我本是高山》是一部动人的影片,它本身是用电影艺术的语言生动讲述张桂梅校长故事的优秀作品。“节奏大师”们表面上是为了张校长好、为了女性好,而扒开他们的“羊皮”,其险恶“狼心”昭然若揭。
这部影片究竟怎样?毕竟我还没有看过,不敢妄下结论。主演海清另一部影片《隐入尘烟》上映之时也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海清自毁形象的演技就是在丑化农村人,用这种刻意的悲苦无非就是为了奉承外国人拿奖,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人民网曾对此给出评价:这的确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对此,您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