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下的成都之美 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盛大举行!
12月5日上午10点,“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在新都区升庵书香剧场盛大举行。现场揭晓了杨升庵文学奖获奖名单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同时,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也在海内外文学家的见证下正式启动,本次文学月以“文学视野下的成都之美”为主题的互动、交流与探寻就此开启。
据了解,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通过梳理成都文学基因,链接成都文学资源,擦亮成都文学名片,以“成都文学+”的概念精心策划打造具有国际性、融合性、普及性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成都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获奖人及获奖作品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
穆涛 《中国人的大局观》
黑陶 《百千万亿册书》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
海男 诗集《在辽阔的时间中熔化》
凸凹 诗集《水房子》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戏剧文学奖
陈玉福 《绿色誓言》
王雨 《填四川》
“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活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青年作家》杂志社)、成都市作家协会、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都区文联承办,成都香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于12月4日-12月7日在成都隆重举行。
文学大咖现场见证成都文学盛事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科幻星云奖、杨升庵文学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文学名家、大家及文学界嘉宾。众多中外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蓉城,可谓文学界的一大盛景。
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获奖者陈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等国内外文学名家或上台致辞、或登台颁奖,用自己的方式深度参与这场文学盛事,让整个现场弥漫着文学的气息。
三大活动集中呈现 让现场仪式感拉满
当天在现场,分别举办了“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启动仪式”“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和“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青少年文学播种计划启动仪式”。不同主题的集中呈现,让现场仪式感满满,对成都文学充满自豪感和期待感。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向全球华语作家征集作品,由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资深编辑分别组成的“杨升庵文学奖诗歌、散文评委会”“杨升庵文学奖戏剧文学评委会”评选出获奖作品。在现场,分别公布了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诗歌奖”“戏剧文学奖”获奖名单,并向每个奖项的两名获奖者颁奖。极具分量的获奖作品、重量级的颁奖嘉宾、深刻的授奖词见证了这一新兴主流文学奖项的首次颁出。
来自成都市多所学校的师生代表也登上舞台,以中英文朗诵的方式,为到场嘉宾表演了《梦种锦官城》。随后,他们与与会嘉宾一起启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青少年文学播种计划”。该计划将通过文学作品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每个少年心中播种。
在活动尾声,一幅题有“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的卷轴被徐徐展开,标志着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正式开幕。该卷轴上,还有参加本次活动所有嘉宾的亲笔签名,可谓意义非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100多位中外作家、文学评论家们将通过读书分享会、创作采风、文学作品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多维度感受成都浓厚而独特的文学气息,并为成都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匠心独具的篇章设计 创意满满的节目创排
“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共分为“千年文脉”“文润天府”“美美与共”三个篇章。三个篇章从成都的文脉传承、成都的文学气息和成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鉴等方面,对“文学视野下的成都之美”这一主题进行艺术化的阐释。
在每个篇章开始前,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市文联名誉主席梁平、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以讲述人的身份登上舞台。他们分别以“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城市”“文学与世界”为主题进行讲述,努力探索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独到的观点、深刻的剖析、诗意的语言引起现场观众的深刻思考和连连赞叹,让文学的意义得以升华。
情景表演朗诵《千年文脉》、古风舞蹈表演《青山远黛》、沉浸式新民乐表演《美美与共》、川剧表演《少年杨升庵》、新国风跨界演唱表演《戏中人》等节目通过朗诵、舞蹈、歌唱、民乐演奏、戏剧、独白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多首中外作家文学经典作品,展现文学的力量,展开一幅壮丽唯美的文学画卷。
成都国际文学月擦亮成都文学名片
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分为播种篇、赓续篇、开创篇三个篇章。“播种篇”有“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开幕式”“2023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全民征文活动”“文学作品进校园活动”“文学作品阅读接力活动”“‘文学视野下的成都之美’主题成果展”五块内容;“赓续篇”有“作家回家活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科幻星云奖、杨升庵文学奖得主读书分享会”“成都文学旅游地图采风活动”三块内容;“开创篇”有“成都国际文学月高峰主题沙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分享会暨主题互动沙龙”两块内容。
据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科幻星云奖、杨升庵文学奖获得者都将在“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上开展创作分享、读书分享活动。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将以 “文学与我们的世界”为主题举办创作分享会,就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给出自己的观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将携新书《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展开读书分享。分享会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同时,畅聊创作心得,为蓉城文学爱好者打开文学创作之门。
同时,中外作家们还将围绕多个成都文学经典场景,如杨氏宗祠、艾芜故居、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市规划馆等地进行现场采风活动,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文化和公园城市建设,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并欣赏来自散花书院的成都文创产品。
“首届成都国际文学月”希望用更丰富和富有内涵的活动,让更多作家把眼光投向成都,用更丰富细腻的作品,书写成都的历史文化、市井百态,书写成都人的奋斗和幸福,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时代的文学力量。
杨升庵文学奖努力打造新兴主流文学奖项
杨升庵文学奖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面向全国及全球华语文坛举办的与时俱进的新兴主流文学奖项,于今年4月开展征集活动。
杨升庵文学奖评选体裁包括诗歌(含古体诗)、散文、戏剧文学(舞台及影视文学)作品。评奖周期为2年一届。新都区为杨升庵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杨升庵文学奖评选标准为: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反映家规家风家训和高尚家国情怀题材的作品予以重点关注。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注重作品的艺术品质、文学精神,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附:首届杨升庵文学奖各奖项授奖词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授奖词
穆涛《中国人的大局观》
历史即陈迹,而文字刊载及其后世效应,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根脉、信仰、文化、精神、习性和传统。读史而不陷入陈腐之情绪,述史而洞观幽微,由纷繁而清晰,从混沌而清朗,分而化之,笼而统之,化而明之,是为治史与醒世之要义。《中国人的大局观》涉及文化、天象、规制、礼仪与经史子集诸般,阅古今之流脉,寓表象而肌理,多通观、重叙述,烛照一隅而启发全局,堪为历史随笔写作之一大观。
黑陶《百千万亿册书》授奖词
以肉身亲历与精神漫游,实践对不同中国“地方”之“纹理”及其诸般历史痕迹、现实状态的踏勘与俯仰,触摸与抵达;置身奇崛、壮阔、幽秘与敞开的大地,体验其内在的空旷与繁茂,自在与逼仄;以简约、紧致、庄雅的诗性语言和文学姿态,雄阔、委婉呈现诸般人事物自有的斑斓姿态与明灭光照,从而完成自我觉悟式的,关于大地物候、自然、人群风习、文化等深层的肉身和精神提炼,并赋予其别异的文学性的呈现与表达。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词
海男诗集《在辽阔的时间中熔化》授奖词
多年来,海男游走于多种文体之间,以细腻、深刻、扎实、灵动之思维与文体形式,持续构建自我的文学标识与精神世界。其诗集《在辽阔时间中融化》保持了一贯的丰沛与繁茂姿彩,以浓郁语词、丰沛情感和精当表达,但凡登山临海,外物内里,幽微之间,皱褶之中,皆可外向内化,神思妙运,形诸于笔端,逸动于纸页,从中可见诗人生命之深切体验,现实之繁杂丰茂,内心斑斓之灵动。
凸凹诗集《水房子》授奖词
古来仁者智者利人利众,贤者大者以天下为己任。李冰父子之于都江堰,之于古老蜀地、天府之国,其功万世,泽陂千秋。《水房子》以诗歌之形式,述先贤之大智睿德,工巧机警,可谓善莫大焉。其诗句沉凝、精确,构筑巧妙,意象灵动,旁涉自然与历史,且具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与精神向度,用一人之所感,表万人之所颂,可堪雄阔。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戏剧文学奖授奖词
陈玉福《绿色誓言》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自然自我调适的一个过程,《绿色誓言》以高度情景化的戏剧方式,塑造了腾格里沙漠南缘八步沙林场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六老汉”、三代治沙英雄的可贵形象,剧作中所展现的冲突与矛盾,团结与合作,生动而有趣味,悲怆且又坚韧,艰苦但不绝望,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另一种深度和谐的壮阔图景。
王雨《填四川》
历史幽暗之处,总有微光照亮。战乱之后,福建客家女宁徙、常维翰夫妇应诏入川,辗转流徙,终在四川荣昌再次扎根,在他乡之地安身立命,进而创业、置业,参与由“巴山蜀水凄凉地”到“天府之国”的历史重建。该剧小切口大背景,以戏剧文学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展现了遥远年代中的平凡与坚韧,其中所体现生存力量与朴素精神,堪称历史细部的一曲颂歌与小人物融入时代、参与时代的迁徙史与置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