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深观察|传承民族音乐 弘扬传统文化 成都市文化馆探索民族音乐“双创”之路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12月12日 10: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我们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民审美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传承民族音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2月,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落地成都市文化馆,开启了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局面。

打造示范队伍 加强人才培训

为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积累坚实基础

“大爷吼完以后从右边退,后面的同学们紧跟着上场”,近日,看度新闻记者在金堂县五凤镇邻聚中心见到了流传百年的成都民歌艺术——沱江号子。现场大声指挥的人是程亮,是成都市文化馆请来的专业老师,他正在对表演人员进行训练并对演出节目进行改编,“我们把沱江号子改编成了舞蹈节目,由唱沱江号子的老人与正在上初中的学生表演,在编排上主要突出传承性。”

image.png

沱江号子舞蹈节目排练中

“嘿,向前一闯哦,吆喝吆喝吆喝喝……”节目一开始,老人们躬着身子,做出拉纤的模样,粗犷激昂的号子从他们口中迸出,高亢、悲怆,久久在排练室回荡。随后上台的孩子们,跳着由拉纤动作改编的舞蹈,推、拉、俯、仰之间充满力量,这一刻仿佛所有人都回到了沱江沿岸,看到了那群抢滩涉险的“英豪”。

对沱江号子进行专业培训,只是成都市文化馆开展民族音乐基层辅导的一部分工作。今年以来,成都市文化馆结合全市民族音乐情况,选出了金堂县沱江号子、邛崃竹麻号子、四川清音、羌族多声部民歌4支民歌队伍,以及古筝、民族管弦乐2支民乐队伍。针对这6支队伍,成都市文化馆在人才培育、队伍培养、作品打造等维度进行全方位培育,力争打造出成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的示范性团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积累坚实基础。   

image.png

研习班在上课中

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提高民族音乐人才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方面,成都市文化馆举办了2023年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人(拉弦类、弹拨类)研习班。研习班上,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郑仁清阐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理事周钰以“二胡演奏中的技法与运用”,对学员在日常演奏中所遇到的情况开展深入浅出的专项教学;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王雪梅则以《送我一支玫瑰花》开展琵琶实操授课……这些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让班上80余位学员受益匪浅,也为民族音乐在成都的普及推广夯实了人才基础。

开设特色课程 沉浸体验学习

在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在漫长的发展与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价值。为在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成都市文化馆多点发力,构建多元化的传承与弘扬体系。

针对青少年儿童,创新实施“雏鹰展翅”传统文化研学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游戏化教学、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学习、讨论合作式研究,串联起民族音乐、古诗词、民俗文化三大主题,推动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年轻群体,加强公益培训和公益讲座力度,在工作日晚上及周末增设民族音乐类艺术普及推广公益特色课程,而这些课程一经推出受到极大欢迎,能不能抢到全靠大家手速;

针对老年群体,在成都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等课堂开展普及推广课程,古筝、古琴、陶笛、琵琶……众多民族乐器让老人们爱不释手。

src=http___bpic.51yuansu.com_pic3_cover_02_99_01_5ad9cf67e459f_610.jpg&refer=http___bpic.51yuansu.webp.jpg

据统计,2023年成都市文化馆依托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成都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已在线上线下开展普及推广课程1931班次,依托“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品牌讲座,开展民族音乐主题讲座8场,培训近7.5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人在民族音乐的浸润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数字化时代,成都市文化馆还搭上了文化数字化的“便车”,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渠道。在成都市文化馆4楼,有一个占地约14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音乐展厅,是专门打造的中国民族音乐研学实践基地。展厅从“看”“听”“读”“体验”四重感官入手,以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为根基,以四川多元音乐为底色,以互动式场景营造为依托,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到有趣的沉浸式体验中。今年5月,成都市文化馆还发布了“让世界听见成都音乐”H5,通过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表格、链接等表现形式,让大家更加生动有趣地了解成都民族音乐背后的故事。

联合多方资源 走进市井街头

推动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音乐环绕,烟火气浓,音乐赋能城市生活。为进一步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自成都推广中心授牌以来,成都市文化馆积极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推动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今年5月,借助中央民族乐团优质资源,成都市文化馆开展“锦秀群文”中央民族乐团专场系列活动。4期大师普及课,1场专场音乐会,线上线下超30万人次观看,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用民歌民乐向成都观众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彩风貌。

image.png

今年9月,天府全民艺术节——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民族音乐交流展示展演举行。成都市文化馆联合中央民族乐团的专业院团,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高校,各地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以及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等社会机构,开展主旨演讲、经验分享、案例展示、圆桌沙龙等,共同探索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在高雅的音乐会、学术交流,也在最具有烟火气的市井街头。大运会期间,成都市文化馆联合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乐团等优秀音乐人才,前往天府艺术公园、春熙路、合江亭、西村等城市美学生活场景开展民族音乐街头表演。从歌唱表演到琵琶、二胡、钢琴、箜篌、竖琴……民族音乐在成都街头与潮流元素融合,成为“国际音乐之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市民及游客带去了更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直接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文化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的设立,是成都市文化馆深入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扬的又一积极作为。接下来,成都市文化馆将继续发挥文化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艺术普及的作用,遵循“全龄、全域、全时、全民”的服务理念,联合文化馆行业系统,联动高校美育基地,联手社会艺术机构,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