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这4个“典型”来打样
近期,成都印发《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重点针对成都存在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够高、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中试熟化平台数量较少等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
12月20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并介绍了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创投集团、成都高新区、成都中医药大学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四川天府新区:
以“3个1”思路
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
作为创新引领的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集聚了大量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对于这些创新资源溢出优势,今年以来,天府新区以“3个1”思路,加快完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和服务生态,不断把富集的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
出台1个政策 激发转化活力
天府新区对标学习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以全面激发成果转化动能、提升转化效能为目标,于今年10月正式出台《四川天府新区关于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分6个版块提出20条具体支持条款,形成覆盖科技成果产出、熟化、对接、转化、孵化全流程的政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中,针对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需求,天府新区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以“先投后股”方式给予单个成果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建立1支专班 提升转化质效
天府新区按照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分类组建“校地、院地、高能级平台、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依托32名专员深入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挖掘梳理重点成果300余项,“一对一”精准服务开展资源对接和路径策划,加快推动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北京理工大学等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大型成果对接活动20余场,加强科研能力和企业需求对接,“牵线搭桥”助推形成产学研合作。
打造1个平台 构建转化生态
天府新区以服务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圈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重大功能平台,全面推进1号馆科创服务能力提升,布局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6大功能,集聚科技服务机构70余家,提供服务事项超90项。今年10月底试运营以来,已服务630人次、举办对接活动18场、发布科技成果270余项、链接企业超千家。目前,科创生态岛正开通“科创服务直通车”,天府新区将上门服务重大功能平台和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团队在蓉落地转化。
成都科创投集团: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投资硬核科技和高校院所重大原创技术转化项目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产业、金融三方面协同配合,作为国有投资机构,成都科创投集团坚守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发挥引导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要素保障的作用。
着力打造“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的投资体系。2023年7月,完成对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的整合。目前,成都科创投集团正在加快天使投资基金、S基金组建。通过“拨改投”,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截至2023年11月, “重产+科创”基金群规模已超过1100亿元,其中科创基金管理规模超过430亿元。2年多来,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450余家,投资金额110亿元,实现投资企业IPO及并购退出29家,引导带动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
引领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投生态。成都科创投集团积极与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和市场化早期投资机构合作,推动建立资本与技术融合的创投生态,累计投资早期项目250余个,占投资项目数的57%。联合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早期投资机构,为项目给予双向赋能。天使投资是面向更早期的风险投资,为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都科创投集团将母基金出资部分产生的超额收益,按一定比例向天使基金管理人和社会出资人让利。
突出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转化。发挥已投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产学政研用金等要素集成,支持企业解决“石英光学玻璃”等一批技术难题。推动定向进化合成生物技术、TVG玻璃通孔、飞秒级激光镜头等一批科技成果来蓉在蓉转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比如,已投企业拓及轨道与西南交大开展校企合作,落地转化了18项柔性供电专利技术,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数字基建”。
下一步,成都科创投集团将继续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一批硬核科技项目和高校院所重大原创技术转化项目,积极发挥国有投资基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助推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城市”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模式。
成都高新区: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
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
硬科技创业者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会面临缺资金、缺工程化能力、缺市场化能力三大问题。针对这三大问题,成都高新区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有为”的思路,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通过“中试+”推动创业者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针对缺资金的问题,成都高新区首倡“中试+”生态,推动投资人愿意投。引导平台投资人当GP、做LP,开展天使投资,并链接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找到更多“金种子”。同时,营造更优营商环境,提高成果转化项目生存率,并鼓励中试平台提供专业孵化、链接应用场景,形成“技术+中试+孵化+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促进企业加速IPO,实现成果转化闭环。此外,通过政策赋能,降低市场化投资压力,设立总规模50亿元中试基金,对中试平台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针对缺工程化能力的问题,首提“瓦特式”人才,构建专业化工程化能力。坚持“面向制造”和“对外服务”两条标准,引导中试平台配置专业化制造设备,形成工程化能力,并对外开放。同时,在每个平台标准化配备若干“瓦特式”人才,即懂科学家的工程师,链接科技与产业。
针对缺市场化能力的问题,首推“产品企业”双上市,形成全链条市场化共识。链接PM Talk产品经理社区,支持中试平台持续优化产品能力,助力创业者的创意造得出来。同时,通过双向补贴政策帮助平台控制成本。此外设立19支、总规模100亿元的天使子基金群,投向中试后的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资本化。
截止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中试平台34个、加快建设10个、正在洽谈30余个。建成中试平台总投资约50亿元,服务成果转化项目389个,服务收入2.9亿元,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6亿元。
成都中医药大学:
搭建“一核三驱多协同”成果转化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融合发展
图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官网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融合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以成果转化为核心,设立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研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形成三大驱动,搭建了“一核三驱多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
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了科技部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 “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围绕三试点,形成成中医特色311成果转化方案,从三大机制11条路径推进成果转化。
在成果转化方面,今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出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八条政策(试行)》。该政策涵盖构建科技成果创新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强化成果转化综合激励、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夯实成果转化服务支撑、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八个方面,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据了解,成都中医药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注重成果的质量,思考怎样把学校的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布局、市场命题、校企攻关、企业实施”的链式精准合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批“知政策、精中医(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校友、企业、第三方机构中选聘了19位成果转化专员;首次为10个创新团队一对一匹配技术经纪人。学校首次在职称体系中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岗位;着力汇聚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集成和转化服务。加强产业协作,为整合成渝地区医疗机构制剂产业资源,提高制剂质量和创新能力,发挥医疗机构制剂特色与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医疗机构制剂产业联盟。
八条政策现在已经正式发布,成都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把政策做深做细,助力高质量成果产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效率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