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纪录片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 今晚重磅开播!揭示杜甫“由凡入圣”的人生密码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12月25日 14:10

12月25日22:00,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正式播出。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全程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集全台之力打造。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一共50分钟,大量的历史再现,首次还原了杜甫入川和在草堂生活的真实场景。

image.png

近十年来,身为蜚声世界的著名诗人,关于杜甫的纪录片此前国内外已有若干部先后问世。区别于以往拍摄杜甫的记录片,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所拍摄的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聚焦杜甫在巴蜀的故事,纪录杜甫在巴蜀地区诗歌风格创作发生改变并达到高峰的历程,探寻杜甫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段人生经历。

image.png

重现一段流传千古的诗人之旅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战乱,携家带口,长途跋涉来到成都,修建了草堂作为栖身之所。从此,这间朴素简陋的茅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片圣地,一个象征。许多人不知道杜甫在哪里出生、在哪里去世,但他们大多知道杜甫在成都有过这样一所令他眷恋的小屋。

在成都生活的前后近四年时间里,是杜甫最为怀念的一段人生经历。气候温润、友邻亲切的成都,春风化雨般滋润着长期流离的诗人内心,无形中渐渐成就了杜甫的诗风转变,让他的诗歌内核更深刻,也更温暖。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接受采访时说,“杜甫越受挫,他的诗词越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其他的诗人风格保守,有所收敛,只有杜甫还在持续书写盛唐。”

image.png

杜甫在成都留下的240余首诗歌,其中许多诗都成为千古佳作——《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赠花卿》……令唐诗的巅峰时期愈加闪耀。

客居巴蜀的日子里,杜甫一路游历、一路创作,他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多彩又多情的百里江山图。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也用镜头重现、构建起了诗人游历巴蜀的足迹,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寄情于山水,他的诗不仅仅是“诗史”,更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经”。

为真实还原杜甫客居草堂、游历巴蜀的经历,并追溯杜甫成圣的缘由,取景地覆盖全球,导演组先后赴北京、重庆、广元、绵阳、南充等国内多地和美国、日本采访拍摄,刘佩琦等多位国内一线演员加入演绎。

韩国驻成都总领事 李光镐表示,“如果说英国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就有杜甫。”

image.png

成都也始终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诗人。从清代著名文人、书法家何绍基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到成都人每年隆重的“人日游草堂”活动;从舞剧《杜甫》到话剧《杜甫》,从几乎数不清的研究杜甫的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

一代代后人对杜甫的纪念,不断加固着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不断擦亮着这张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这部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策划并拍摄的历史文化名人大型融媒体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作为成都首部系统性的“人文影像编年史”的开篇之作,无疑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同类型纪录片之一。

image.png

还原一位可亲可爱的“凡人诗圣”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拍摄前期,组织了22人的专家顾问团队,集合了全球范围内最权威的杜甫研究专家,考察了海量的历史资料,再现了杜甫入川、草堂修建、友邻交往、拜谒诸葛等30多个历史场景,每一个再现的历史场景都是杜甫的真实经历,用纪实的镜头,还原了杜甫这位“凡人诗圣”的巴蜀生活。

杜甫一生当中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年,这四年是杜甫最为出彩的一段人生经历。他在这里留下了240余首诗歌,占据他一生创作量的五分之一。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按照“家”“国”逻辑构架,上集讲“家”,下集讲“国”。

上集名为《草堂入梦》,以家的故事为主线,讲述杜甫在成都安家安心后,诞生了大量具有田园风味的诗歌,诗创新峰的故事;

下集名为《山河为纪》,以忧国忧民的巴蜀游历为主线,讲述杜甫诗歌创作转向 “现实主义”,从而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故事。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区别于以往全景式记录的拍摄手法,以杜甫漂泊西南的经历作为主线,既聚焦杜甫“由凡入圣”的思想创作升华,也从场景上还原了杜甫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可爱可亲,重现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纪录片中我们有众多地首创场景,如再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壮观景象;再现杜甫一家从剑门关入蜀的场景;再现还原了唐时成都市井繁荣的盛景;揭密杜甫修建茅屋的故事;首次展现了杜甫一家温馨的场景,塑造了杜甫温柔父亲的形象等。

通过这些场景首创,将杜甫的诗作韵味与“诗圣”漂泊西南,再创诗作高峰的经历结合到一起,呈现出一段千古之缘、文化奇旅,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带领观众们穿越时空,与杜甫一起重温那段艰辛而伟大的历程。

纪录片同时运用当下最先进的Ar、Vr技术,还原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虚拟内容和真实存在的内容进行实时融合,形成虚拟、现实之间互动交流。后期制作融合构建一流的动画影象,形成360度的空间视觉,增加影片的科技感,打造中国风的叙述影调。

点亮一座文脉厚重的诗歌之城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历史文化名人大型融媒体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重现杜甫日常生活的同时,亦深挖杜诗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

在他的诗中,后人能窥见成都当时的自然风貌——“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也能发现成都的季节交替和城市景观之美好。杜甫的诗中还原了成都当时的城市格局与市容——“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绘了成都人口的兴旺、繁荣。

杜甫还描写了唐代成都上层社会的文化休闲生活,刻画了成都自古便有的浓厚音乐气氛——“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不用提他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经典诗作被纪录片精选出来,通过多位专家的深入解读,进一步揭示杜甫“由凡入圣”的人生历程,极大丰富了“诗史”的内容,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日本杜甫学会会长、冈山大学教授下定雅弘说:“杜甫对世界文坛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诗人,大概没有能和他媲美的人了。”

image.png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表示,“杜甫的诗歌被翻译为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杜甫是备受全世界喜爱的诗人。”

image.png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杜甫的诗歌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这说明他的作品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留给后世一种不竭的精神财富。”

image.png一首好诗,足以凝练一生;一部佳片,亦可提升一城。《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就是这样一部构思与视角独到的纪录佳片。它深刻地揭示出一个“秘密”:千古诗圣与千年古城的这段不解之缘,不仅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历史的选择。

素朴的草屋,壮阔的雪山,构成杜甫诗意与精神的两大象征: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对远大理想的坚守——这两个诗意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成都传承千年的城市文化面貌的精炼写照,并反映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脉为诗圣精神提供的独特文化滋养。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