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成都31处建筑申报历史建筑,有你熟悉的吗?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12月25日 17:02

据成都住建消息,2023年初,成都市公布第二十一批、二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全市累计纳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建(构)筑已达392处。临近岁末,孔家大院、东升大桥等31处建筑即将申报历史建筑。

此次申报的历史建筑包括:邛崃市大同镇孔家山村孔家大院、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东升大桥、青羊区成都市人民公园鹤鸣桥、锦江区暑袜北一街 79 号门坊等31处老建筑。

孔家大院(孔子后裔、家风德育)

孔家大院位于大同镇孔家山村2组,相传该栋房屋为孔家山村孔姓始祖孔胤星迁居孔家山时开荒发现,经修缮后便在此落脚生活,后人一直居住在此,逐步繁衍壮大,逐步延续至今。

图片

孔家大院主体

相传明末清初,孔子第 65 代世孙孔胤星年幼且逢明末战乱,无所依靠,随表叔刘德智躲避战乱,从江西迁移至邛北三坝河;随后落业孔家山村。孔氏宗室族谱记载孔胤星为邛崃大同孔家山村孔姓始祖,为报刘德智厚恩,改名为刘胤星,其子女后复孔姓。清康熙年间,孔胤星移居到孔家山(当时叫莲花山),毕生恭持名教,传授诗礼家风,惠泽乡邦,称善梓里。现有 400 多名孔子后裔居住在孔家山村,孔胤星墓碑犹存。

图片

堂屋外部

孔家山村世代传承儒家文化和诗礼传家的家训,第 77 代孙孔德辉,自愿提供自己的宅院改建为大同书院,作家风讲授与祭孔典礼的活动场所;第 76 代孙孔令伟,教育后辈,将德与礼放在教育首位。

孔家大院作为孔家山村传统文化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文化振兴带来乡村振兴,孔家山村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普惠当地百姓,于 2021 年入选首批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该建筑位于成都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大同古镇区域内。

图片

二层外部

从建筑价值角度评估,孔家大院总体平面为矩形分布,其建筑平面呈内八“凹”字型布局,并根据当地“千金龙门子四两屋”的建造规制或俗成,将龙门子(院门)设在南面偏东位置,为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东面铺做较大的院坝空间。总体院落布局充分体现了川西林盘民居特点。

东升大桥(三线建设、建筑价值)

该桥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丽星村裕民街与东升街交叉路口,修建于1969年,于1971年竣工通行,其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自修建后使用至今,未改变其功能用途,后期对桥面进行改造,铺做沥青桥面。

东升大桥的建设与国家1964 年—1978 年实行的“三线建设”战略目标有关,在简阳开展了三线建设任务,自1964 年起,四川空分厂、四川空压厂、四川医学科学院等一批省级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选址简阳建设,开启了简阳工业化及科研的历史进程,此路桥的建设对实现资源和物资的快速调配及人们出行起到重要作用。

路桥在建造时,借鉴传统石桥风格做法,如赵州桥坎肩式构造形式,延续了我国传统桥梁建造工艺技术,又能够起到防洪作用。建国初期,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无大型机械设备,仅凭大量人力建造路桥。同时凭借盛产石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石桥具有技术优势,技术成熟且经济,对快速完成三线建设战略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东升大桥整体为红砂岩石建造,因河面较宽、水量大,采用坎肩式双拱桥结构,其结构具有能节省石料,减轻桥的自重,加速洪水的排泄,并能美化桥体的造型。

作为重要的交通路桥,做平桥桥面便于车辆通行;同时考虑水流和少量的漂浮物,桥墩做石砌变截面圆端形,而桥台为石砌重力式桥台,其结构形式和做法具有实用性、合理性及科学性。

鹤鸣桥(老城记忆、承载了茶社与人民公园)

该桥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9号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入口处。该桥与鹤鸣茶社同为1923年修建,并以“鹤鸣桥”命名,自建成后使用至今,其功能未发生变化或停用。

据了解,鹤鸣桥与鹤鸣茶社同为成都大邑县龚姓商人所建,因后期经营不善,在1940年将鹤鸣茶社转给了熊绰云,熊氏请书法家王家桢题写“鹤鸣”横额。少城公园曾有几大茶社,如“枕流”多为学生、“永聚”多为富商、“绿荫阁”多为士绅、“射德会”多为习武者……“鹤鸣”则多为文士。而鹤鸣茶社是成都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老茶馆,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

图片

鹤鸣茶社

鹤鸣桥是通往鹤鸣茶社主要路径,与鹤鸣茶社、鹤鸣牌坊已形成一体,三者不可分割,是人民公园不可或缺的景观建筑。

鹤鸣桥拱碹采用青砖砌筑,做双孔实腹式结构,能够起到缩减桥体跨径,分散桥面产生的荷载。该桥屹立百年而不倒,且整体保存状况尚好,未发现桥体结构存在沉降、开裂、变形状况。说明了砖砌拱桥的高超技术。

79 号门坊(老城记忆、建筑价值、中西合璧)

该建筑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暑袜北一街79 号,门坊修建于清末,其朝向为坐西南朝东北。据了解,建筑原为刘姓富绅宅院入口一座门坊建筑,灰塑匾额上原墨书“刘宅”二字。该宅院原有三个院落组成,解放后被分户居住。

门坊是由传统两柱一开间牌坊建筑演变过来的一种建筑形式,融合了西方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建筑风格,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门坊式建筑。门坊设计吸收了传统式的、本土化的、西方式的多元化建筑元素,如采用芙蓉市花灰塑雕饰与花瓣灰塑匾额,官帽式墙顶与西式柱式的组合等,是四川近代建筑融合性的显著特征。

清末民初,中国建筑进入近代发展时期,西方建筑文化思想的传入,涌现一大批中西混合式建筑,而79号门坊正是这一时期建筑文化思想的产物,在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同时,融合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其建筑形制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

暑袜街在清代后期,开始售卖由上海传入的棉纱袜即暑袜而得名。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分别对暑袜街按方位和数字分设路段,而本建筑位于暑袜北一街,暑袜中街作为成都最早的金融中心和1991 年修建的西南第一高楼“蜀都大厦”所在地。暑袜街位于全城的中心,当年成都城内分为华阳与成都二县时,暑袜街又正在两县的分界线上,所以清代的成都人就把暑袜街与华兴街、兴隆街的交叉口成为“小十字”,把暑袜街与总府街、提督街的交叉口称为“大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