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深观察|从草堂出发 追随杜甫“由凡入圣”之路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12月26日 09:56

近年来,国产影视作品屡屡陷入争议,从剧情到演技,从服化道到特效,时常被指“粗制滥造”,但有一类国产片却时常爆出精品——纪录片。《河西走廊》《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佳作频繁出现,让网友不禁感叹:纪录片才是国产影视的天花板。

12月25日,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因其深厚的底蕴、精良的制作,再一次让网友直呼精彩。

WechatIMG2243.jpg

“锦城丝管日纷纷”

杜甫与成都的相互成就

成都,是一片文化圣地。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宝墩文化、金沙文明,“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府文脉,还以独特的条件禀赋,疗愈了诸多来此避世的文人雅士。

公元759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流亡到了成都。一进成都,就被“曾城填华屋”“喧然名都会”的繁华所震撼,随后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边建成一座茅屋,结束了“一岁四行役”的流浪生活。

在成都,杜甫看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恬淡风光,遇到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的热情邻居,拜会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的精神偶像……让颠沛流离历经苦难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此前人生旅程中从未有过的闲情逸致。

501781dba90046cd9f5016ebce53ddad.png

安定的生活也让杜甫的创作走上了高峰,在杜甫留给世人的1500多首诗中,绝大多数都作于来成都前后,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书写下盛唐之后最重要的诗篇。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在采访中提到,安史之乱后,盛唐诗人普遍遭遇文化创伤,其他的诗人风格保守,有所收敛,只有杜甫还在持续书写盛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成都的美景给杜甫带去不少创作灵感,也让他有意无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言人。自杜甫以后,成都日渐声名远扬,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陆游等多位诗人相继入蜀,或宦游,或避世,“自古诗人例到蜀”成了唐宋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如今,古韵十足、环境清幽的杜甫草堂成为成都的标志,杜甫及后来文人创作的诗歌融入到天府文化之中。一代代后人对杜甫的纪念,不断加固着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不断擦亮着成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重要名片。可以说,杜甫与成都实现了相互成全。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心中的家国情怀

尽管在成都生活安定,但杜甫仍然时时忧国忧民,比如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让他全家陷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境,但这时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天下无数流离失所的人。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将自己的苦痛化为对他人的关爱,这是何种的悲悯情怀。

生活中,杜甫也时刻关心战局进展,时刻关心国家安危,所以当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消息时,他无法抑制欢喜,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就算时隔千年也能感受到他爱国之情的奔涌。

1337a1e39f92471d89ad1e374d6cacab.png

杜甫寓居巴蜀前后近十年,足迹遍及巴蜀大地,给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晚年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创造了代表他一生诗歌最高成就的作品——《秋兴八首》;创作了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全诗字字啼血,忧国忧民,像是写尽了他的一生。

杜甫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动荡流离的社会现实,勾勒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万象。

杜甫之所以被后人膜拜为“诗圣”,是因为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但他仍然同情着比他生活更苦难的人,关心着整个国家生死存亡。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

揭示杜甫“由凡入圣”的人生密码 

作为蜚声世界的著名诗人,近年来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已有多部先后问世,如在央视播出的《跟着唐诗去旅行——杜甫江湖》,在英国BBC播出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等。与这些纪录片不同的是,《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以杜甫漂泊西南的经历作为主线,既聚焦杜甫“由凡入圣”的思想创作升华,也从场景上还原了杜甫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可爱可亲,重现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家国情怀。

ea81ed2b878848ca9bc11317e7d1ae06.png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首创场景,如再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壮观景象;再现杜甫一家从剑门关入蜀的场景;再现还原了唐时成都市井繁荣的盛景;揭密杜甫修建茅屋的故事;首次展现了杜甫一家温馨的场景,塑造了杜甫温柔父亲的形象等。

由于内容多为历史性内容,纪录片镜头队列之间也不以叙事为主,而侧重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用夹评夹叙式的手段,来传达纪录片的主要思想。同时创新表现手法与叙事技巧,深入挖掘和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形成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还运用了当下最先进的A R、V R技术,将虚拟内容和真实存在的内容进行实时融合,形成虚拟、现实之间互动交流。

多面展示、叙事创新、技术加持……一个可亲可爱的杜甫、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更加鲜活地站在了大家面前。这也让更多人去思考为什么杜甫能够“由凡入圣”,为什么他能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

当然,《草堂杜甫》这部纪录片也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气质——诗歌。从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到杜甫的“穿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薛涛的“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到柳永的“锦里风流,蚕市繁华。”这座城市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诗歌的痕迹。所以成都,就是一座诗歌之城。

afde1ff0d3954ab7b9d0fea04166db93.png

千百年来,在诗歌的浸润下,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和内涵如锦水一般延绵流长,并在当下有了更加多样的表达。近年来,成都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让千年文脉的不断演进,让文化之魂的不断发展,让世界听见了成都声音。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