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杜甫与草堂织成的幸福世界——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观后感

来源: 中华诗歌研究院 2023年12月26日 11:03

图片

原日本杜甫学会会长、冈山大学教授  

下定雅弘

此纪录片再现了杜甫在成都时的幸福生活,由此说明成都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纪录片分为两集,上集题为《草堂入梦》,下集题为《山河为纪》。每集放映时间35分钟。

上集以杜甫在成都时的各种幸福场面为主线进行拍摄。杜甫到成都后,暂住在西郊的一处古寺里,然后建成了草堂。是受本地人的亲切援助才实现的。杜甫高兴之余,写下《堂成》抒发终于可以居有定所的欣慰之情。《江村》的诗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杜甫与妻子下围棋,孩子们在水边钓鱼,这种安稳愉快的生活场面。并且,草堂邻居不少好客温和的人。杜甫写下好几首诗抒发了与他们交往的快乐。

图片

接下来画面一转,回到成都之前辛苦坎坷的十年。《奉贈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我们从这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在长安谋求一官半职的坎坷艰辛。此时期,杜甫写下《兵车行》《前出塞》,描写出民众的苦难、追问战争的意义何在。在《丽人行》中揭露权贵阶层的奢靡荒淫。的确,杜甫到成都之前,已经是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画面又回到成都。草堂小学的孩子们朗读《绝句》一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成都一派自然环境激发杜甫的创作热情。在成都,杜甫不仅在续写着《春望》那样的动荡与凄凉,他手中的笔却愈发带有发现人性自然之美的光芒与张力。

下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纪录片介绍《蜀相》。阅读此首诗,我们可以理解杜甫的夙愿以及壮志未酬的悲哀。诸葛亮与杜甫,同样身怀报国之志,但都没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尤其是杜甫,他的志向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这一段最后说:客居巴蜀,远离朝廷,没有机会立德立功。但立言是杜甫要留给巴山蜀水的精神证物。

第二部分:纪录片展示了杜甫漂泊的绵州、阆州、梓州等各地的山水风景以及杜甫在此创作的诗篇。这些描绘各地山水和民情的作品是杜甫在成都开始的创作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夔州是杜甫离开成都之后,最重要的一个落脚地。在夔州的日子里,杜甫融入了田园生活,将视野更为广泛地投向了底层人民。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爱,对普通人的关心,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且这个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最辉煌的阶段。年龄和疾病,让杜甫喷出暮年的万思千虑。《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的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第三部分介绍,今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几个杜甫形象。一是位于工部祠内东侧的“诗圣杜甫遗像”,二是蒋兆和描绘的小学课本中那位仰望苍天的老人。三是钱绍武制作的跪蹲像。此跪蹲像的来源是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片给我们展示话剧《杜甫》的一部分,其舞台上刘佩琦扮演的杜甫吟唱这首诗。杜甫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他当时的心愿被完全地记录在此一首中。片中接着介绍了近年来在成都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人日祭杜》,及其来源的一首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寄》(“故高”指已故的高适)。

片尾的结束语中说道:尽管杜甫建成的草堂早已消失,但只要杜甫所写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还在,那方草堂就会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永远不会消失,让今天的我们心有所向,情有所归。

图片

从学术角度来看,此纪录片有如下特点: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这是历来人门对杜甫的普遍看法。纪录片秉承此传统评价,并进一步指出,杜甫的诗歌以在成都时的幸福生活为起点,一层又一层地攀登新的高峰。其诗歌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爱,与邻居和农民交往的欣慰,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和人格的关注,对巴山蜀水和各地山水的热爱等等。而且夔州诗是杜甫一生当中,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次井喷,一个辉煌的阶段。

成都的安宁生活对成就“诗圣杜甫”起了很大的作用。此纪录片以杜甫亲笔写的好多诗歌为材料,不仅很生动而且很客观地为观众展示了杜甫与草堂织成的幸福世界,极具说服力。本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希望此纪录片也能在日本上映,我将为此做出努力。谢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