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大型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引热议
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引发全网关注。
区别于以往拍摄杜甫的纪录片,《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聚焦杜甫在巴蜀的故事,分为《草堂入梦》《山河为纪》上下集,以杜甫漂泊西南的经历作为主线,记录他在巴蜀地区诗歌风格创作发生改变并达到高峰的历程,探寻杜甫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段人生经历。既聚焦杜甫“由凡入圣”的思想创作升华,也从场景上还原了杜甫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可爱可亲,重现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家国情怀。
纪录片上映后,不少观众评价这部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杜甫“可爱”的一面↓↓↓
“谁能不喜欢杜甫呢,家道中落,饱经摧残,却依旧可爱、豁达。”
“杜甫很可爱哒!课本以外,他还有很多别的诗,不是那种刻板印象里的样子!”
不会写影评?
只会夸厉害?
专家学者们的深度解析来了,
一起来学学~
“以往人们是更多的仰视诗圣杜甫,可是这部纪录片是用平视的视角来解释它,并不是渲染那些悲苦,而是展现他苦中有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怀。”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刘佩琦
“以史为镜,像杜甫这样的文化名人,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对他们所处的时代提出了有见解的看法,而现在我们去回顾会发现他们的看法对当下依然是有作用的,所以对于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梳理、保护、拍摄,不仅是给年轻一代也是给当下这个时代的一份礼物。”
——中国青年电影导演 陆川
“我们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回望杜甫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以此观照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生活。这部纪录片展现了草堂周围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浣花溪,杜甫草堂周边优美的环境。正是成都人的友善和包容,帮助杜甫建起了茅屋,有了安定之所,他在这里的4年时光,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纪录片首次还原了杜甫回归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友邻的场景,这一点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那句‘成都守护了杜甫,杜甫守护了大唐的良知’”。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 刘洪
“我觉得我们做这样的一个片子,用我们当代的科技技术,把杜诗重新包装一下,诗、乐、画很丰富的形式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会是过眼云烟的一个纪录片,一定会在杜甫的传播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谷曙光
“《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这个纪录片另辟蹊径,他是以杜甫漂泊西南的经历为主线,来讲述杜甫‘由凡入圣’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故事。还原了杜甫作为一名文人的家国情怀,展示了可爱可亲的杜甫在成都散发的人性的光辉,这个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 刘明华
“这部纪录片用现代人特别熟悉的视听,展现了非常好的文化图卷,它讲的是杜甫与这座城市的故事,但其实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文化身份。杜甫的心路历程也勾勒出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传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 操慧
据悉,该纪录片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全程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摄制,自筹备开拍以来,该片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导演组历时1年多拍摄,采访遍布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城市,20余名海内外专家深度参与创作,最终制作成为一部70分钟的精品纪录片。
纪录片中有众多首创场景,如再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壮观景象;再现杜甫一家从剑门关入蜀的场景;再现唐时成都市井繁荣的盛景……这些场景将杜甫的诗作韵味与“诗圣”漂泊西南再创诗作高峰的经历结合到一起,呈现出一段千古之缘、文化奇旅。运用当下最先进的AR、VR技术,还原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虚拟内容和真实存在进行实时融合,带领观众们穿越时空,与杜甫一起重温那段艰辛而伟大的历程。
一首好诗,足以凝练一生;一部佳片,亦可提升一城。《蜀·风流人物——草堂杜甫》构思与视角独到,深刻地揭示出千古诗圣杜甫与千年古城成都的不解之缘,这不仅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