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发布 成都入选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
近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发布,根据《年度报告》,成都入选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
商务部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以消费促经济”的重头戏。由仲量联行、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将全国29座城市纳入评测范围,根据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国际影响力、文旅消费吸引力、赛事展演影响力、消费场景营造力、零售资产表现力、零售资源聚合力和消费韧性恢复力等指标,评选出上海、北京2座综合型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深圳等9座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青岛、天津、长沙等18座发展型消费中心城市。
29座城市分级排名:上海、北京一马当先 成都等优势明显
《年度报告》一共有29座城市参加评测。包括首批5座率先开展培育建设的城市,15座万亿GDP城市,7座省会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2座拥有免税消费政策支持的海岛城市。采用分级方式,划分出3类形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Alpha级(综合型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
Beta级(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武汉、西安、苏州。
Gamma级(发展型消费中心城市):青岛、天津、长沙、宁波、厦门、郑州、沈阳、无锡、济南、合肥、昆明、福州、大连、南宁、南昌、贵阳、海口、三亚。
其中,综合型的消费中心城市仅上海和北京,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可视为能代表中国并能与东京、纽约、巴黎等全球知名消费城市“一决高下”。
与之相比,9座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其无论是经济体量、城市发展逻辑等更具备普遍性,因此其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的路径与方法或更适宜国内其他城市参考。所谓“特色型”,就是它们或在某一项或某几项中表现得非常突出。18座发展型城市,其建设路径清晰、发展目标明确,但现阶段凸显的整体消费竞争力尚不突出,仍需要加快发展。
2023年中国城市消费业特点及2024趋势分析
总体经济实力、外向型经济竞争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年度报告》认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有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如《年度报告》通过对奢侈品、美妆个护、运动户外、智能电子、餐饮、超市、娱乐等不同业态的代表性品牌进行取样,对这些品牌在29个城市的开店数量和开店能级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城市在品牌规模和覆盖率方面的差异。从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居于前列,成都、深圳、广州紧随其后,这表明品牌零售店的开设要考虑城市的购买力,城市经济实力更强、规模能级更高的城市也更容易产生较高的品牌集中度。
演出及赛事经济成新热点,是城市打造消费品牌的创新密码
2023年演出和体育赛事迎来大幅增长,而观看演出和赛事本身即属于服务消费。根据中国行业演出协会数据,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34.24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自2023年3月以来,海外来华演出也逐步恢复,项目数量和演出场次每季度均有明显的快速增长。以成都为例,根据媒体报道,张学友成都演唱会总计观众人数12.1万人次,其中跨城观众占比57%。
张学友成都演唱会现场
假日经济方兴未艾,有望在2024年继续发力
“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节假日经济也在规划层面被政府纳入“促消费”的重要举措。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十一”黄金周八天长假国内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的同时,境外游客也在来华旅行,2023年“十一”长假入境人员共1181.8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2.9倍。虽复苏势头未超预期,但“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消费呈明显回升态势。节假日往往是触发旅行的重要因素,旅行催生消费,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必要支出。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节假日经济带来的峰值消费流量,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收益便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功课。
新的消费场景崛起,机场商业成为代表案例
近年来机场商业蓬勃兴起,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场景。从机场商业现状来看,近几年新通航的4F机场,如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在高端品牌招商方面已十分接近市区核心商圈的地标商业。此外,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位于一线城市的机场商业在高端品牌的聚集度上也同样具备优势。随着跨境旅游复苏、商务出行的复常,机场商业作为重要的商业载体,是品牌布局的重要网络末端,捕捉商务旅行客源的消费者剩余。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