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时评|开放,当是高校与公众的一场“双向奔赴”!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1月08日 17:23

近段时间,高校“开放”话题再次被放到桌面。其实,自去年以来,有关大学校园开放与否的问题,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疫情防控全面放开,人们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社会对高校的基础需求也同步恢复;另一方面,疫情三年,各大高校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时难以放开。高校何时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成了高校和公众探讨的焦点。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已是社会共识。其实,早在2020年之前,一般高校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市民和游客进入大学校园,感受人文风景和学术氛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疫情之后,为了校园安全和管理方便,高校纷纷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允许除本校师生员工以外的人进入。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常,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教育观念提升,高校研学风兴起,社会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关于高校“开放”话题的讨论,实际上是社会对高校的新旧需求与高校“开放”滞后之间的矛盾。

就校方而言,高校“开放”的担忧并非多余。尤其是去年夏天发生在北大的“研学风波”,一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给学校造成不小困扰。北大因此关闭46名校友的预约系统使用权限。除此之外,参观过程中在教学区域大声喧哗、垃圾随手乱扔、破坏校园文物等一系列不文明举动也让学校师生不胜其扰。然而,面对问题高校需要拿出的是方案来积极应对,而非为了避免问题就对“开放”这一选项一票否决。说到底,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推动开放,对经历过数十甚至上百年风雨的高校来说,管理效能不会也不应成为阻力。

开放后的北京大学

建立健全机制,促使大学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近日,教育部发函,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答复中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将参观需求分为两类,即一般需求和研学需求。针对一般需求,如果市民和游客只是需要进入校园看看风景、拍照打卡或者是运动健身,出入校园一般区域的,刷身份证、登记或者预约进入即可。而针对有研学需求的机构或团体,学校则必须要求提前预约,以便做好相应接待准备。对于有进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展馆等内部设施的,甚至可以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做好相关保障工作。而对于损坏学校设施或者有不文明行为发生的,除了要求照价赔偿外,还可以通过媒体曝光或者纳入黑名单等限制其之后的参观权限。

游客在清华大学参观

理性、开放与包容,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高校正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校园的开放性,实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和谐平衡。2024新年伊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陆续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宣布将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面向公众开放校内部分基础设施。这当然是一种向好的趋势与引导,我们也迫切希望看到有更多高校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而大学要实现更好开放,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双向奔赴”。遵守学校进入制度,入校文明参观,维护校内秩序,尊重校内人文等,都是每一个进入高校的公众应当遵守的准则。相信通过高校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将可以更好地满足校外人士正当的入校学习、参观需求,也将更好地保证正常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