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虚拟电厂”是什么?成都为什么要建它?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1月09日 11:11

说到电厂,你会想起什么?是高高的烟囱,还是滚滚的白烟?如今,随着能源智慧化的发展,没有厂房、不烧煤不用其他燃料却能发电的电厂出现了,它就是“虚拟电厂”。

近日,《成都市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正式印发。那么,虚拟的电厂到底怎么用电呢?

其实,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一种智能电网技术,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把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各类分散、可调节的电源和负荷汇聚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电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虚拟电厂既可以作为“正电厂”向电力系统供电,也可以作为“负电厂”消纳系统的电力,起到灵活的削峰填谷作用,助力电网系统保持实时平衡。在虚拟电厂聚合下,不仅可以减少电源和电网建设投资,还可以为企业、居民等参与者提供新增收入的渠道,实现用户和系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赢。

能源再电气化和智慧化已成全球能源转型重要趋势,而作为能源智慧化的关键技术,虚拟电厂应用前景广泛,自1997年提出虚拟电厂的概念以来,全球都在抢占先机,争取战略主动。“十三五”期间,我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电力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试点。2022年12月20日,四川省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电能替代推进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方案》提出,要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

2023年6月12日,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发布了关于印发《成都市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领域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办法》提出:主要支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降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用户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虚拟电厂储能等领域项目(验收合格达到条件后进行后补助)。

此次《成都市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按照“统一规划、多元参与、理顺机制、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构建“1+2+N”城市级虚拟电厂一体化发展格局,助力电力系统顶峰、调峰、应急备用,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和安全保障水平,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据悉,成都力争在2024年探索契合成都电力市场和能源发展需求的虚拟电厂运营模式,初步建立虚拟电厂建设及运营规范,在公共建筑、充(换)电设施、数据中心等垂直场景进一步完善子虚拟电厂建设,将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提升到80万千瓦以上;在2025年基本形成虚拟电厂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设施、可调用电负荷等能源资源的“应接尽接”,可调节能力130万千瓦以上,达到成都电网最大用电负荷的5%,构建形成以虚拟电厂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明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虚拟电厂管理运行体系、加快资源建设接入夯实虚拟电厂调度基础、有序实施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建设三项重点任务。其中,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虚拟电厂管理运行体系方面,成都将依托成都市负荷管理中心,建立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负责市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建设虚拟电厂平台,在公共建筑、充(换)电设施、通信基站、公共照明、储能电站等聚合接入条件较好的行业先行建设并逐步向其他行业覆盖。探索虚拟电厂运营机制,综合考虑用电负荷对经济社会贡献程度,按照“弹性负荷响应节约优先、需求侧市场化响应引导、负荷管理有序用电保底”模式梯次实施。

加快资源建设接入夯实虚拟电厂调度基础方面,成都将通过构建电源端资源支撑体系,加快新型储能设施建设,聚焦重点场所及重点用户电力保供需求,围绕迎峰度夏(冬)局部区域供需形势偏紧、主变重过载、低电压等供电可靠性问题,优先在重点短板明显区域推动新型储能试点项目落地。力争2024年建成新型储能装机达到50万千瓦以上,2025年建成新型储能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有序实施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建设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将聚焦多个领域,建设垂直场景子虚拟电厂、区域级子虚拟电厂。

延伸阅读:

到2025年,成都将构建形成以虚拟电厂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

资料综合:国家能源局、四川发改委、成都经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