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韩红黄绮珊唱哭所有人的成都 欢迎你来走一走
“很多人觉得这首歌是写给一个人的情歌,其实是写给一座城的情歌。”
----赵雷
“在这座阴雨的小城里,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提起成都,大家总会想到《成都》。这首由赵雷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民谣,唱火了一座城市,也勾起了大家对成都的回忆与憧憬。
视频来源:@韩红工作室
1月20日,湖南卫视《声生不息·家年华》播出,节目中,韩红、黄绮珊又双唱起了这首歌,一曲结束,不仅唱哭了全场观众,主持人何炅,歌手孙楠、周深、陈楚生等人,都开始擦拭眼泪。短短半天时间,“红霞”版《成都》也随之走红网络,成为朋友圈刷屏爆款。
有网友感叹,“如果说赵雷歌唱出了外地人眼中的成都,那韩红、黄绮珊就用自己的故事唱‘活’了成都。”“赵雷的成都是经历,韩红、黄绮珊的成都是想念。”“韩红的成都是童年留在记忆里爸妈幸福团聚的一幅定格画;黄绮珊的成都是青春经历的一帧帧胶片……”
与赵雷不同,韩红、黄绮珊演绎这首歌时,融入了自己年少时在成都生活成长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情感,大大丰富了原作的感情厚度。
韩红选择这首歌的原因很纯粹,成都这座城市,承载了她为数不多的童年幸福时光。
韩红生于1971年,她的爸爸韩德江是成都军分区军旗剧团的一名相声表演者,藏族歌手雍西是她的妈妈。1974年冬天,韩红随父母初次来到成都;韩红6岁那年,父亲韩德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遇难;9岁时,她的母亲改嫁,她不得不一个人坐着绿皮火车,去投奔远在北京的奶奶。
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从成都到北京要坐3天3夜的火车,而且还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山洞。对于一个9岁且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而言,恐惧程度可想而知;更令她担忧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到了北京已是深夜,一进奶奶家门,韩红就拿起门后的扫把开始扫地。她还讨好奶奶:“我会干活,我不喜欢吃肉。”
奶奶看着懂事又小心翼翼的孙女,紧紧地把她搂进怀里。从那以后,韩红和奶奶、叔叔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当时叔叔的工资不高,奶奶为了补贴家用,除了在服装店做裁缝,还打了好几份工,卖冰棍、卖水果、送牛奶……
她在独白中说,“成都,我永远的家,她深深扎在我心里,成都有我最完整的短暂的幸福的团圆。”
黄绮珊与成都也缘分颇深,在独白中,黄绮珊道,“1986年,我从200多公里外的重庆赶到成都唱歌,那是我第一次到这座城市。”黄绮珊说,她记得出门就是银杏树,成都的街道漫天都是黄色。她本以为自己只是成都的过客,却不曾想,之后的兜转与波折都发生在银杏树旁……
两人的独白不仅诉说着她们的故事,也牵动着每一个与成都有关的人的心。有网友表示,他听哭了,“想蹄花、脑花,想串串,想东郊记忆,想九眼桥,想成都。”“想成都了,2013年到2015年,每年都要在成都待一到两个月,从刚开始的孤独忙碌无助,到后来的悠然自得习惯,需要感谢的是在这个城市各个岗位兢兢业业的好友挚友,想念和他们涮火锅、深夜喝酒吃串串、聊电影的日子,是个好地方,是个好年纪。”
也有网友说:“这期声生不息·家年华,韩红和黄绮珊唱的《成都》仿佛就是一部属于她们的《请回答1988》,一位在回答1974,一位在回答1986。”“‘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这句歌词一出,悲伤感直接拉满了。我想韩红和黄绮珊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应该也是自己在成都的那段日子吧,看车水马龙,看城市繁华。我想她们声音里对那段时间的感情会让每一个人落泪吧。”
甚至有网友因为画面里韩红曾经乘坐的那列K817火车,泛起泪花,“K817是北京到成都的一趟普快,以前在北京读书,春节我都坐过这趟车回家!”如今再回首,这趟车又是多少北漂、北京学子过年回到成都的一趟充满记忆的列车。虽然现在有高铁动车了,虽然走入社会的我们来去北京有能力选择飞机了,但是每当看到那熟悉的绿色列车,曾经回乡的激动,青春的躁动,甚至是硬座上度过漫漫长夜的辛苦……都变得那么美好。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如此嘹亮如此缓慢如此不舍,韩红和黄绮珊的演唱把观众唱得热泪盈眶,动人心弦。这样的场景和反响带给观众的,不再是成都街头的爱情故事,不再是简单的年轻都市,有着小酒馆和霓虹灯牌,而是这个城市的年代具象,是整个大陆七八十年代的缩影,是她们心里那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无数个与成都链接的你我。
一首《成都》悠悠,伴随着歌曲舒缓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极具人情味的城市,在街头走一走,去感受大街小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去品味“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