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个项目入围终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和盐源老龙头墓地入围终评。
资阳濛溪河遗址:揭秘四川远古人类生活
濛溪河遗址位于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左岸,西距资阳人遗址直线约35千米。遗址距今约5-7万年,是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被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
濛溪河遗址地形地貌及位置
濛溪河遗址发现于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发现,同步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11个文化堆积有关联的遗址,构成濛溪河遗址群。
濛溪河遗址部分石制品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023年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023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并联合国内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波尔多大学等)专家团队同步开展年代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埋藏学、微痕与残留物等多学科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
部分核桃
部分炭化种子
濛溪河遗址填补了5至7万年前,人类对植物利用情况的空白,通过全面、大量、系统的浮选、鉴定、研究,能够系统增进对现代人演化过程中复杂行为的理解,实证农业社会之前,采集经济的存在,系统、量化讨论采集经济相关的内容。“濛溪河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空间,已经超出了现有学界的想象。它能够让考古学界进一步探究远古人类如何生存在大地之上。”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盐源老龙头墓地:再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神秘青铜王国
老龙头墓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盐镇五洞桥村毛家坝,海拔2450米。墓地核心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自80年代以来多次遭到盗掘,1986-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截至2023年11月,已发掘面积4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1座、马坑1个。
墓地全景及发掘区
老龙头墓地各年度发掘区示意图
老龙头墓地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开始于2020年4月,截至2023年12月,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墓葬1891座,出土各类遗物7000余件(套)。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极具区域特色的遗物,其中整套青铜纺织器具是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三轮青铜马车亦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更是凸显出盐源青铜文化独特的信仰崇拜。
M57铜马车
据了解,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盐源青铜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鲜明的时代与族群特征成为中国青铜文化大家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其尤以战国至西汉的青铜文化面貌最具特质,从分布地望与流行时间来看,其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笮人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近年西南夷考古的重要发现。
M826铜枝形器(一人八马,人作张口状)
盐源青铜文明既与周边地区同时期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还有许多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因素,其文化面貌呈现出浓厚的复合性与多元性特征,这些文化因素汇聚于此是盐源地区地处民族与文化走廊节点地位的体现,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历史。同时,老龙头墓地将青铜时代的西北高地与云贵高原榫卯起来,成为西南夷地区青铜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为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融合、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以时代早晚为序)如下:
1 西藏革吉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2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3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
4 河北尚义四台遗址
5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6 河南宜阳苏羊遗址
7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8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9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10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
11 内蒙古清水河后城咀石城址
12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13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14 青海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
15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
16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17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18 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
19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20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21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22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遗址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文博中国、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