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郑喆轩:推进金沙三星堆联合申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2006年,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共同作为“古蜀文明遗址”项目被列入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该项目再次列入更新的名单中。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目前,我们围绕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遗的相关工作已经准备得比较充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告诉看度新闻记者,今年两会,他围绕“加快推进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蜀道的保护利用”等议题,从本职工作重点关注文博领域。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大棚内八号祭祀坑坑内文物(2022年8月拍摄)
“三星堆--金沙文化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郑喆轩的眼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在艺术上的创造力独树一帜。“因为艺术审美是国际的共同语言,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不分种族,不分文化背景,所以三星堆--金沙文化可以作为优秀的国际语言,让大家都能看得懂,感知这种‘语言’的魅力。”他介绍道,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不断推进,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项工作办公室也随之成立。“就是要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尽快申遗,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它走出去。”郑喆轩说道。
古蜀王国的瑰丽想象与现实中的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发现交相辉映,岁月更迭,一条古蜀道书写了半部中国史,古蜀道之下埋藏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视察。200余米的古蜀道、84棵平均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柏,总书记看了许久。
而在郑喆轩看来,蜀道中涉及太多成都的故事。“像诸葛亮、关羽等,他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突出的人物代表,这些文化本身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传播力。”他表示,这些都是打造成都“三城三都”以及蜀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符号。
游客行走在翠云廊
作为文博工作者,郑喆轩认为,不管是从事考古,还是研究文博文化,都要专注于学术研究,“其中,这里面需要很多的科技手段,因为学术研究讲究求实,我们在展示传播上要守正创新,在工作中创新性、创造化地把文化的信息、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向大众、向国内国际传播出去。”
“这些重要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进一步保护利用、挖掘它的价值,在国内甚至到国际上去传播它们的文化声音。”郑喆轩补充道,“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不管从旧石器时代发掘人类起源,何以为人?再到三星堆--金沙寻找文明起源,何以为国?再到我们探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的发展,何以为华夏?这其实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历史,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