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咏春》“能量”与“流量”并存 演绎女性力量与非遗文化的华丽交融
“春”之脚步,步履不停,“舞武”生风,风越高峰。原创舞剧《咏春》从深圳出发,自全国巡演以来,赢得国内外观众一致叫好。这部舞剧为何能出圈?在于其“能量”与“流量”并存,演绎着女性力量与非遗文化的华丽交融。
“能量”于梦想、于女性力量
在“叶问时代”背景下,虽然人们的思想进步了许多,涌现出许多自由女性,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其实还是很浓厚的,女性总会被冠上“柔弱”之名,而“柔弱”的并发症则是成为失去主观能动性的“被保护”客体。
在武林中,女性似乎一直是隐身的。而在《咏春》中的女性撕掉了“柔弱”的标签,导演和编剧也一直在通过她们“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每个追光的人,都在奔赴自己的“武林”。
在舞剧《咏春》中,特意设计了八卦掌女弟子群舞的场面,她们眼神坚定,英姿飒爽,每一寸拳都利落又干脆。在整个舞剧的呈现中,无论是八卦掌的刚柔并济,还是以斗笠舞表现内务的辛勤,女性的力量可以在拳脚功夫中展现,也可以在家庭劳作中贡献。
“流量”于咏春拳,于香云纱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咏春拳是贯穿整个剧作的主轴。这套拳法本身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寄托着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中华儿女追求自立自强的民族情感。据不完全史料记载,“咏春拳”源于女性,而这个武术本身,就充满了女性的智慧,其拳法设计非常之精妙。
每一步都求稳,连行礼时也不留破绽。攻守同期,以寸劲拨千斤。守中,守住要害部位,守住底线。咏春拳法中的“搭桥”实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智慧,“是交流而不是断绝,是沟通而不是敌视,是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这便是咏春精神。
而香云纱在舞剧《咏春》中的运用也让许多网友惊喜不已,五大门派掌门身着香云纱做成的长衫,一招一式之间,具有硬度而不失垂感的衣料武出阵阵劲风,在舞台追光的映照下,闪现出黑亮的色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其后的群舞中,头戴尖斗笠,身着红云纱裙、香云绸裤的女舞者们,则将天地之间极具美感的劳作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她们所演绎的,正是香云纱古老而繁复的染制过程。衣服流动飘洒,搭配内敛安静,深浅变换的层次感体现隐忍与克制,这是中华文华之大美。
舞剧《咏春》将“咏春拳”与“香云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融合,造就了不一样的饱满热烈而又极富张力的舞台表演。讲咏春,是在讲“勤练习技不离身,扶弱小以武辅仁”的祖训,讲岭南武学精神和济世情怀;讲香云纱,是在讲一方水土的人文蕴藏,讲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将岭南文化赋予其中,链接传统与现代,让两个时代同频共振,也让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欣赏和震撼于传统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