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联专家学者打卡熊猫基地 为《熊猫》音乐剧点赞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上演的《熊猫》音乐剧,从一个音符开始,用一个音符结束,是艺术的初衷,更是主创的坚持。近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与北京市文联智库专家、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等专家学者赴四川采风,莅临熊猫基地的熊猫剧院观摩了音乐剧《熊猫》,并与音乐剧《熊猫》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丰满鲜活的角色设定
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向大家分享,“川仔让我很感动,他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虽然川仔看起来不像是熊猫家族的人,但后来它被揭秘了,原来他是一个被遗弃的熊猫。当川仔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大熊猫的时候,他力量无穷,能很好的认识自己,成全自己,看到这里心里是会有一点感动的。包括五个熊猫五勇士互相信任,集结在一起去拯救地球,也体现出了相信的力量。”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表示,雉鸡是一种方式,孔雀是一种方式,熊猫又是一种表达,包括像游侠一样的赞花花,虽然他们表达的不同,但是放在一起又是完整的。
音乐剧《熊猫》不仅有着奇幻绚烂趣味十足的外壳,还有着又不失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人文哲思。人物和角色是音乐剧的核心,通过角色来展现音乐剧的戏剧张力,带出音乐剧的核心主题和细节呈现。剧中性格各异的熊猫勇士,以及羚牛、金猫、金丝猴、孔雀、林麝等珍稀动物,生动地展现创作团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当我们随着剧中的万物生灵一路同行,守住了美丽家园,找回了绿水青山,一颗万物和谐共生的种子也将在心中生长。宏大的叙事放入了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里,让观众和角色一起欢笑、流泪、愤怒、悲伤、成长,去看到真实生活里那个偶尔懦弱却始终坚持的自己。
俏皮传神的造型妆容
音乐剧《熊猫》从四川特色人文土壤中汲取养分,以幽默生动的表达体现着川人乐观豁达的态度,作品融合了川剧、川味嘻哈等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还融入竹编技艺、自贡彩灯、等非遗文化元素。大胆前卫的造型链接不同的文化桥梁,在尊重非遗文化活态流变的基础上,将部分极具代表性的西南非遗艺术有机融入到作品细节之中,完成非遗艺术的应用与焕新,让地域与传统相遇,让民族与世界相连,让中国原创音乐剧助力文化传承。
充分肯定的高度评价
《熊猫》不仅构建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超高辨识度的世界级超级IP,还再生出真正让中国观众有文化认同感的熊猫IP艺术作品,根植于成都城市肌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用熊猫IP作为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吸引力去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凭借国际化的艺术语言,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引起全世界观众的共鸣。
在传统与现代的合力共塑下,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血脉继续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文化传承。音乐剧《熊猫》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思想之美、意韵之美,从概念立意、角色策划、场景打造到配饰妆容,无一不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表达来讲好熊猫故事、讲好成都故事和中国故事,树立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