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无良造谣背后的“流量狂欢”:以谣言消费悲剧,法律如何亮剑?
被三名初中生杀害的男孩,今天凌晨遗体接受了尸检,其父亲和律师全程见证。我们很难想象,这一过程对于父亲来讲会是怎样的煎熬。
然而这个家庭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一些人已经从这起全国关注的案件中“嗅”到了流量的味道。熟悉的剧情又开始了:网上随便找来一张图,配上煽情的文字:“头骨全碎了”“被埋在土里又挣扎了一段时间”“肺里全是土”,再展开一点儿天马行空的想象:“13、4岁的孩子哪有这么大的力气,问一问他们的家属有没有参与”。最后,再加上造谣文案的常用句式“如果你敢看看就这么走了,我可不会让你就这么得逞”。言下之意,你要是不给她“一键三连”,就与犯下这起命案的三个人没有区别,一个造谣引流的惯常操作就这么完成了。
可正在承受人间炼狱般痛苦的,是受害者的家属;正在全力开展调查工作的,是民警和法医;正揪着一颗心等待事件真相的,是无数善良的普通人。而这些造谣的人只需要编造几条子虚乌有的谣言,就成功刷了一波存在感,带偏了事件的方向,也直接或间接伤害了所有人。受害者的奶奶和妈妈还在医院,他们如果刷到这样的谣言,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本来几名初中生犯下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就已经刷新了我们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震惊之余,难免会有些疑问,是人之常情,但毫无依据的猜测甚至是造谣,绝不是出于追求正义和真相的本能,而是在追逐流量和利益。
这些谣言,不光长了腿,还长了两颗心——一颗叫贪心,一颗叫不死心。造谣党把流量变现后长出的毒果塞进了嘴里,自然舍不得吐出来。对于这种人,法律应该有足够的威慑力,不能让造谣传谣者只享受嘴上跑火车的快感,而不受到法律的惩罚,更不能给人造谣成本太低、惩罚力度太小的深深无力感。只有充分使用法律手段,才能在整个社会传递“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