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大熊猫“福宝”已顺利到达卧龙 状态良好 将开启新生活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4月04日 08:35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消息,大熊猫“福宝”已顺利到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并入住隔离检疫圈舍,目前状态良好。

1.jpeg

2.jpeg

3.jpeg

4.jpeg

006zOG0Ugy1hoe3wxj4y4j335s1fchdt.jpg

4月3日晚,旅韩大熊猫“福宝”乘专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韩国三星爱宝乐园兽医和饲养员的陪护下,前往隔离检疫区。

4月3日晚,旅韩大熊猫“福宝”乘专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福宝”出生于2020年7月,是首只在韩出生的大熊猫,也是熊猫中心专家首次通过线上“云指导”自然受孕的境外繁育成功案例。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福宝”健康成长,受到中韩民众的广泛喜爱,成为中韩两国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规定,海外新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在2岁到4岁返回中国,“福宝”于今年到期回国。据爱宝乐园介绍,“福宝”离开韩国前,前来告别的游客日均千余次。

4月3日晚,旅韩大熊猫“福宝”乘专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为迎接“福宝”回家,熊猫中心在卧龙神树坪基地设立了隔离检疫场所,建有室内兽舍、室外运动场、饲料加工间等,同时准备了丰富足量的竹子和辅食;隔离检疫期间,专家团队将精心陪护“福宝”,做好饲养护理、健康监测等工作,陪伴和帮助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4月3日晚,旅韩大熊猫“福宝”搭乘专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后,准备乘车前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进行隔离检疫。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据了解,2016年3月,来自熊猫中心的雌性大熊猫“华妮”和雄性大熊猫“园欣”抵达韩国三星爱宝乐园,开启中韩大熊猫科研合作之旅。8年来,中韩双方共同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繁育、疾病防控、公众教育等科研和人文领域研究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两国濒危物种保护,增进了中韩人民友好感情。旅韩至今,大熊猫“华妮”和“园欣”共繁育3只幼崽。去年7月,在中韩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华妮”和“园欣”又成功繁育一对雌性双胞胎幼崽。

顶流·传奇的出生

在韩出生的首只大熊猫,吸引游客550多万人次

“福宝”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它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

“福宝”出生于2020年7月20日,是旅韩大熊猫“爱宝”(中国名:华妮)和“乐宝”(中国名:园欣)在韩国诞下的第一只幼崽。其外表憨态可掬、性格古灵精怪。2021年1月4日,“福宝”在韩国爱宝乐园的“熊猫世界”首次亮相,便在当地掀起“熊猫热”,成为“网红”,并收获了“福公主”等爱称。

为让民众更好地了解“福宝”,韩国甚至专门录制了综艺节目《熊猫来了》,追踪“福宝”的一天。爱宝乐园发布的“福宝”系列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了超过5亿次的点击量。据统计,自首次与公众见面起至今,“福宝”累计吸引游客550多万人次。

根据中韩之间签订的相关协议,“福宝”须在年满4岁前返回中国。

今年3月3日,是“福宝”在韩国爱宝乐园的最后一次“营业”。当天,许多韩国民众排起长队,只为获得5分钟与“福宝”告别的机会。饲养员姜哲远则为其送上了配有胡萝卜的油菜花束作为送别礼物,而为了这束油菜花,姜哲远特意提前一个月播种油菜籽。

006zOG0Uly1hodfe01dolj30eu0m83zg.jpg

顶流·回乡之后

尽快适应故乡的食物、饲养员和语言,预计明后年可能繁育下一代

“福宝”回国后的第一站,是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的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

此番为了迎接“福宝”回家,神树坪基地早早开始准备。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经准备好了圈舍,同时组建了多个工作组,并精心建立了包括两名经验丰富饲养员在内的照顾团队。同时,根据神树坪基地周边的大熊猫主食竹生长情况,专门制定了包含新鲜拐棍笋、箭竹笋等在内的应季“食谱”。

除了饮食,一般国外出生的大熊猫回国,还要面临“语言关”“新饲养员关”等考验。

为了让“福宝”尽快适应家乡的生活,在为期一个月的隔离检疫期间,两位中方饲养员将和姜哲远等一起照顾“福宝”的饮食起居。同时,他们还将帮助“福宝”渡过回国后的“语言关”——学会听懂中文,特别是四川话。此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会视“福宝”对两名饲养员的偏好,正式确定其主管饲养员。

此外,大熊猫的发情期主要集中在春季,从目前来看,“福宝”尚未出现发情迹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认为,“福宝”今年不会参与繁育研究。业内专家表示,“福宝”的“婚配”或许要等到明后年。

至于在四川何时能见到“福宝”,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曾文说,目前还不好确定,根据以往经验,旅外大熊猫回来后的适应期短则1—2个月,长则7—8个月,甚至更久。

资料来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新华社、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