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视频|当国博遇见三星堆 新馆重磅特展看“青铜器里的中国”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4月28日 17:04

4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在三星堆博物馆开幕,这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个特展,展览将展至2024年7月,展期3个月。

image.png

image.png

看度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甄选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各类青铜文物约160件,其中包括30余件/组一级文物。展览珍品荟萃,囊括了㺇鼎、㺇簋和伯㺇簋组器,象纹铙,作册般甗,天亡簋,泾伯卣,六年琱生簋,以及师酉簋等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同时,展览还展出国家博物馆近年来新入藏的青铜器精华,如鄂监簋、秦公壶、楚王鼎、王子臣俎等重要器物。

图片

本次展出重器之一天亡簋 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的青铜器几乎与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兴盛的最重要代表性物证。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器、工具等,其中的饮食器又被称为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核心类型。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广泛用于祭祀、宴乐、朝聘、会盟等礼仪场合,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甚至演变成为古代政治政权的象征,堪称国之重器。

“钟鸣鼎食”是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与礼仪制度之间的重要关联。“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成语典故的广为流传,则集中呈现了青铜礼器对中国古代政治政权、历史进程、语言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的显著影响。战国时期乃至两汉时期,仍可见青铜器的辉煌。

本次展览采用特有展陈思路,以科学考古学视角下的“形、饰、铭、工、锈”五门为纲,更为宏观地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一专题的探索视角和科研成就,分别对应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工艺技术和锈蚀表现五大研究角度。形、饰、铭,即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这三门考古传统,在漫长的青铜器研究史上成就显著,是窥见青铜时代社会风貌的常规门径。工与锈,则反映的是冶铸工艺、腐蚀机理这两门自然科学,在本次展览中被等量齐观地引作解读手段,意在揭示青铜器诞生至今的生命维度。特有的策展思路与理念的探索,有助于观众更为直观理解地了解青铜器。

图片

本次展出重器之一六年琱(diāo)生簋 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此外,本次展览以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1251年)、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250—前977年)、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976—前680年)、更新期(春秋中期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680—公元8年)此四期对展品进行宏观断代,意在引导观众不拘泥于朝代史,而着眼于青铜器自身的发展脉络。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物亦如此。青铜器的发展史不同于朝代史,有其自身规律和发展脉络。本次特展以高规格、多维度、新视角,生动讲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这一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发展历程,努力呈现青铜器的造型、装饰之美,向观众打开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的窗口,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在欣赏造型独特、想象丰富的三星堆青铜器之同时,还能品鉴中国古代其他类型青铜器。透过展览,观众能够更好地将三星堆出土青铜器放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历程的长河里,能更好理解三星堆青铜器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辉煌。

据了解,为实现更好的展览展示效果,国家博物馆与三星堆博物馆深度合作,将持续推出展览讲解、社会教育等系列活动,方便广大观众欣赏文物,参观展览,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不仅如此,以“国博衍艺”“国博美馔”而闻名的国博文创品,也现身展厅旁的文创区。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