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如何体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敬一丹做客高朋学堂分享
记者,记着,记录着。记者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成为一名专业的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坚持不懈的耐力?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又如何体现?5月11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第十期高朋学堂开讲,以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为主题,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敬一丹为大家进行授课。
讲座上,敬一丹首先围绕“红花草”和“红粉笔”两个关键要素,讲述了自己从1990年至2020年坚持不懈的一份观察、记录和思考。她回忆起“红花草”的故事。1990年,敬一丹来到大别山采访乡村教师胡大清。在大别山深处、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里,胡大清就像是朴素、坚韧的红花草,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坚韧与信念释放着教育的力量。敬一丹说,时至今日,回忆起麻城的那片红花草,她仍充满思念与敬意。
而“红粉笔”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18年的故事。2002年,敬一丹采访过一群贵州的山区孩子,“当时他们没有彩色粉笔,所有的老师、孩子画出来的画都是黑白的。”敬一丹说,当年节目播出后,全国观众自发捐赠的彩笔像雪片一样寄到了节目组,“我们也都转交到了当地的老师、孩子们手上。”让敬一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叫杨芳的女孩后来还写了很多信,寄来了很多自己用收到的彩笔画的画。
这个故事还没完。敬一丹说,自己后来又做了回访的新闻调查,这时的杨芳已为人母,早早外出打工的她,谈起当年总感叹“要是多读些书就好了”。这也让敬一丹感慨,“我后悔没有早点去看杨芳,18年了,我才去找,杨芳都没有读到高中,如果早一点回访,为她提供一个助力,她的人生会不会有新的可能性?”
聚焦留守儿童、农村孤儿、乡村教师……深耕反贫困报道30余年的敬一丹,通过一个个历久弥新、生动鲜活、引人深思的案例,阐述了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新闻做得不易碎,才有恒久生命力。同时强调:记者必须既要关注繁华,也要关注角落;既要关注左边,也要关注右边;既要关注上面,也要关注下面,这就是记者的目光。“记者是干嘛的,就是记录变化的”,敬一丹总结。对角落的关注,是记者的本分。但光有关注还不行,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现,“尽量站在离事实最近的地方,去捕捉最鲜活的材料,做有价值的传播,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敬一丹全程站着讲完,声音铿锵动情,不仅让在场主持人、记者、编辑仿佛置身于那些难忘的瞬间,重温了那些充满情感与温度的时代记忆,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采访报道中,将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温度去拍摄和记录,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成为更好的记录者与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