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学院实际是协会?一文看懂“40万买欧洲院士”风波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5月15日 11:13

近日,国内不少高校老师深陷舆论漩涡。这场风暴的中心就是一家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科学组织。

不少人质疑,这家机构提供的“洋院士”头衔含金量并不高,花40万元就能买到。

图片

40万买下院士头衔?

国内多位教授曾收到推荐邮件

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起初是西安一名90后博士田某当选该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引发关注。

据报道,近年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同时网上流传的还有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名单显示2021年1人,2022年11人,2023年11人,2024年42人,3年共有66人,名单中涉及人名及其任职,有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今年42人多是国内大学在职教授、校长,其中不乏985和211学校的。

随着媒体调查跟进,又发现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虽然号称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但国内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万元—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有的则表示“18万元包过”。

早在今年4月,国内某985高校教授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曾收到“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推荐。据该教授披露的截图邮件显示,对方声称,鉴于该教授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的突出科研贡献,拟推荐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材料优秀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推荐相应领域奖章,如罗伯特·科赫、亚历山大·冯·洪堡等国际奖项。收到院士证书、主席贺信、官网公示后,再付款即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该教授称,自己还需要继续积累,不过也正说明这个院士含金量不高,需要收费的推荐不是好推荐。

然而,据媒体报道,在欧洲自然科学院2024年度新增院士名单中的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何怡刚教授表示,自己是在去年通过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申请的“院士”。“他们有一个流程写得很清楚,按照上面的要求递交材料就行。”而对于有媒体报道的“支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的情况,何怡刚则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本身是不收费的,是有些代理机构收取的翻译和服务费用,即便通过中介申报一个国际科研项目也要产生这样的开销。何怡刚强调,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他自己申报的,并未向代理机构支付过相关费用。

此前是否收到过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申请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工作?对于这些问题,何怡刚不愿细谈。

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院长:是一个独立的公共组织

欧洲自然科学院,全称叫: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据该学院官方资料介绍,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院长为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

在一些报道中提及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全称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据其官网介绍,该机构在1988年建立,是一个泛欧非政府协会组织,在英国和德国均有非盈利慈善机构注册,“作为学院一样运作”(acting as an Academy)。该机构拥有5500多名成员,包括来自物理科学和技术、生物科学和医学、数学、文学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经济学和法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有83位曾获诺贝尔奖。

而“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中文译名与其仅两字之差,是一个总部设在德国汉诺威的机构。记者通过德国工商信息查询网站查到,该“学院”登记性质为“e.V.”,即“注册协会或社团”,和德国不少名字中带有“Academy”的机构一样,如“欧洲科学院”在慕尼黑的注册机构类型也是“e.V.”。

记者查询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于2001年在德国汉诺威成立,宣称使命是“帮助整合国际科学界”。2022年12月20日,该学院官网发文提到,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一个跨区域、非营利性科学组织,汇集了来自欧洲国家人文领域的专家,其目标是支持科学研究,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曾在今年5月3日向来自中国的院士们写信,信中称“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公共组织。我们与国有的中国科学院或俄国科学院不一样,邀请的是有学术价值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人民。”

创始人照片

据公开资料显示,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1938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学院,并于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90年起,蒂明斯基成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ANS)院士。资料显示,蒂明斯基教授的成就包括约100项发明、10本专著和150种出版物。

图片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曾给中国院士写信

同时,该院长也向媒体表示,“(我们)是一个非政府公共协会,成立目的就是将东欧国家的科学家和专家纳入欧洲科学领域,形成一个科学学术环境,集合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不同国家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此外,加强种族间关系也是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地时间7日,针对网上有传言称无法在地图上查询到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地址一事,记者前往汉诺威进行实地求证,并按照其官网地址找到了它所在的大街及办公地。其地点位于火车站附近繁华地带的一座大楼,对面是汉诺威国立歌剧院。大楼里面有多家诊所,还有一个名为“Office Club”的共享办公室和商务中心,在其入驻机构列表中记者看到了“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名字。

授予的“院士”名号

理解和认定标准不同

据了解,欧洲自然科学院采用严格的院士递补制度,当选院士需经院士推荐、形式审查、答辩审核、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公证员公证、勋章授予、外交部发函等严格的学术评审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创造性贡献和影响力,多位中国两院院士也任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该科学院目前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欧洲自然科学院现有1700名院士,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但是,记者发现,介绍中的这个“路德维希·诺贝尔奖”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诺贝尔奖”。真正的诺贝尔奖创始人叫: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真正的诺贝尔奖英语全称为:Nobel Prize in Chemistry,遴选流程有严格规定。

据记者观察,中国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对“院士”(academician)这个称号的理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但在德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对由这种公共协会机构授予的名号理解不同,评选机构未必代表官方或者学术背书,成为这类机构的会员有助于建立与世界上其他科研人员的联系交往。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欧洲自然学院的院士认定标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认定标准不一样。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右二)

“总的来说,欧洲的院士制度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的实际成果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而非身份和地位。院士头衔是对科学家长期努力和卓越成就的认可,而非一种可以用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保持科学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促进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吴继华说。

格奥尔格博士告诉记者,在德国,所有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是某些专业公共协会的成员。通过这些组织,大家可以进行专业交流,与世界上其他科研人员保持联系,对决策立法产生影响,还有助于出版书籍和召开大会。“我们的机构为科学家们提供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的专业环境……我们创建的正是这样的国际性社团,将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

作为民间组织,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会员的筛选也有特定条件。格奥尔格博士表示,申请加入学院的人员必须认同学院章程(章程已在汉诺威法院登记,注册号码为VR8080)中规定的目标和宗旨。入会标准还包括需要持有学术学位、专业出版物,以及现任成员的推荐。

针对中文网络中流传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和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获得者等”的信息,格奥尔格博士澄清,目前会员中并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学院正在筹划颁发一系列“学院纪念奖章和荣誉奖项(Commemorative Medals and Honorary Awards of the Academy)”,以纪念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此外,格奥尔格博士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并没有刻意在全球发展并招收会员,对于近期学院在中国引起关注,他感到惊讶。不过,他们也很期待能与中国学术界同仁开展合作。

“我们正计划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为中国会员们举办经济学研讨会,随后还将组织他们前往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并且计划颁发以马克思命名的纪念章。另外,我们也准备共同翻译和出版书籍。”格奥尔格博士说。

中国科协之声:

清理各类“山寨头衔”

“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话题的发酵,表面上讨论的是“洋院士”的含金量,但本质更多的是在拷问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问题。

“‘水院士’层出不穷,与国内院士评选现状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在国内要获得院士最高学术荣誉,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有的海外机构,就把目光对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学者,做起兜售“院士”头衔的生意。

除了正规的学术机构外,在国外,要注册一个“山寨”的科学院并非难事,因为国外实行的是学术自治模式,一个机构的学术权威性是否得到认可,要由学术同行认证。

熊丙奇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海外院士的认证机制与管理办法,推出一个国家承认的各国权威院士的认证名单,尽早遏制这种“花钱购买院士”的风潮。

该事件背后也暴露出当下社会的学术“头衔化”与“唯帽子论”的问题。熊丙奇称,当前,国内正在推进破除“唯帽子”评价改革,这要求在开展学术活动时,不要看学者的身份、头衔,而要关注学者本身的学术能力、学术贡献。要剥离与头衔、帽子相对应的学术利益。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5月10日,记者发现,多篇“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陆续从相关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撤下,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也已下线,中国分院注销账号,中介停办业务。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橙柿互动、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