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何以成都?
5月15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公布了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成都市成功入选,这标志着这座以“公园城市”著称的城市,自2017年成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全面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与能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
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生存挑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纷纷建设韧性城市,以应对气候风险带来的挑战。中国也正积极进行着韧性城市实践,其中,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成为提升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方式。
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沙尘、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城市面对气候风险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成都何以?
已有坚实基础
近年来,成都协同适应政策体系加快构建,颁布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明确把安全发展贯穿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全过程;构建“行动方案+年度要点”为统领的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体系。气候变化监测预警更加及时,建成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等气象站点700余个,基本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24小时内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急性气候风险管理有效开展,制定实施《城市综合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实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区(市)县全覆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稳步实施,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累计建成天府绿道超7000公里,建成海绵城市项目2000余个。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展全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举办气候变化适应性与韧性城市能力建设培训,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项目”。
优势显著
公园城市与气候韧性理念一脉相承。作为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和首提地,成都市将公园城市与气候韧性理念紧密结合,为探索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型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安全韧性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导向,从政府决策层面到社会各界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带来重要契机。此外,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正积极探索立足成都、服务西部的气候投融资高质量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激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内需动力,以气候投融资试点赋能城市韧性发展。
成都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不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城市安全和市民福祉的坚定承诺。这有利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城市抵御气候风险冲击能力;有利于统筹减缓与适应,提升城市发展质效,实现美丽成都多目标协同;有利于丰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超大城市气候韧性典范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