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六问司马相如②|“以赀为郎”是不是买官?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5月28日 16:09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尘埃,探秘一代汉赋大家的传奇生涯。即将播出的纪录片《司马相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剖析,引领观众走近这位西汉时期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5月27日起,看度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六问司马相如”,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示不为人知的故事篇章。

六问司马相如②:“以赀为郎”是不是买官?

“以赀为郎”,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否隐藏着古代仕途的真实面貌?我们将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答案,探讨这一步登阶到底是个人才华的展现,还是金钱交易下的权力游戏?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说,根据《史记》所写,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以赀就是以家产,不是去买官,是说你这种家庭,富裕家庭出来的,受过诗书教育,有专长的年轻读书人,就可以参加这种聘用。

《司马相如》宣发6问2图1.jpg

汉朝规定,只有家境殷实的年轻人才有资格入朝为郎。当然,除了家境殷实外,还需要通过面试、考核,比如身高、相貌、才学、武功,因为护卫天子的需要,尤其是对武功有特殊要求。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赋学会会长许结说,在汉代各种各样的做官方法,举孝廉、举秀才这都是常规的做官方法,还有些特科、征辟,征就是皇帝直接征召,辟是地方官推荐,还有任子制度,就是说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的孩子,可以到皇帝边上做郎官。还有一种就是你家产很多就可以做官,这就是以赀为郎,赀就是家产。那就由此证明,司马相如的父辈,应该是成都的富户,所以很有钱的。

《司马相如》宣发6问2图2.jpg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教授认为,以赀为郎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称为“赀选”。汉代开国之初,大批官员因军功入仕,文景时期,为了让更多拥有丰厚资产且掌握着文化资源的富有阶层进入官员行列以改变弊端,“赀选”制度便应运而生。《汉书·景帝纪》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五月诏曰:“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官,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官,无訾又不得官,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注:应劭曰:“十算,十万也。”又《汉书·文帝纪·赞》曰:“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注:师古曰:“中谓不富不贫。”据此,景帝初年司马相如“以訾为郎”,则其时为中民之家,有赀在中算以上,其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可候选为郎。包括侍郎、郎中、中郎等汉代帝王的侍从官,统称郎官、郎吏,通常简称郎官。

《司马相如》宣发6问2图3.jpg

郎官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是从贵族子弟中挑选机敏好学者到皇帝身边以备选用。有的学者甚至说这是汉代士人通过“訾算”技能入仕的一种方式。到了汉武帝之时,因连年征战,导致财政严重危机,“赀选”便演变为权钱交易。武帝中后期的“赀选”与司马相如时期的“赀选”名虽相同,但本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赀为郎”这个短语在《史记》中只用过两次,除司马相如之外,《张释之列传》有“以赀为骑郎,事孝文帝”都是肯定性的叙述。而在武帝以后,在类似叙述中就再不用“以赀”,而是选用“卖爵”“入粟”“输粟”“入钱”“入物”“入财”“买爵”等明白表示买卖性质的词汇。可见,司马相如的“以赀为郎”与武帝后期的卖官鬻爵性质不同。司马相如的郎官并非买得,而是赀选而来。

由此可见,司马相如的“以赀为郎”是符合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的,不同于后期的“卖官鬻爵”,也就不存在买官一说。

此前报道

六问司马相如①|琴挑文君是千古骗局还是浪漫爱情?>>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