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司马相如③|“子虚乌有”外,还有第三个人?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尘埃,探秘一代汉赋大家的传奇生涯。即将播出的纪录片《司马相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剖析,引领观众走近这位西汉时期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5月27日起,看度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六问司马相如”,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示不为人知的故事篇章。
六问司马相如③:“子虚乌有”外,还有第三个人?
“子虚乌有”这一成语,源自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其本意是指虚构的人或事,强调非实有的情境。这不仅是一个成语的起源,更是窥探汉赋深邃文学价值的一扇窗。在“子虚乌有”的宏大构想之外,是否还有一位隐匿于历史阴影中的第三人,影响着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纪录片《司马相如》将带您寻找那位可能改写了历史篇章的关键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刘跃进说,《子虚上林赋》借用了两个所谓的子虚、乌有,说到楚国,说到齐国的伟大,最后无是公出来了,最后一个人物无是公,就没有这个人的意思,代表天子说话的,他说你们都不要说这些话,特别在上林苑,其实都不在话下,你们都是很渺小的,然后把上林苑做了一个充分的描述。那种气象描述完了以后,他说了一段话,用无是公的口来说,从现在开始改制度,易服色,更正朔,与天下为始。这一年21岁的汉武帝读到了这些文章,听到了这些主张,当然是迎合了他的心理,所以从此以后,他正式地把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统治思想,把汉赋作为国家的一种文体。
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以其宏大的气势、瑰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博大的内容著称,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些赋作中,“子虚乌有”不仅是对虚构场景的构建,更是一种艺术手法的展现,它让作者得以跨越现实的束缚,自由驰骋于想象的天地之间,创造出一个既虚幻又逼真的世界。这种超脱现实的创作方式,赋予了汉赋以无限的表达空间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从“子虚乌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汉赋在文学上的几个显著价值:首先,它是想象力的盛宴。通过对不存在人物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奇幻世界。其次,汉赋通过虚构与夸张,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意味。再者,它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不可小觑,通过对偶、排比、堆砌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韵律美和形式美,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
“子虚乌有”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打开理解汉赋文学价值之门的钥匙。它揭示了汉赋如何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华丽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展现古代文人对宇宙人生独到的理解与审美追求,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写下了一段璀璨的华章。
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