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司马相如⑤ | 汉代通西南夷背后有何考量和玄机?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尘埃,探秘一代汉赋大家的传奇生涯。即将播出的纪录片《司马相如》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剖析,引领观众走近这位西汉时期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5月27日起,看度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六问司马相如”,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示不为人知的故事篇章。平定西南夷、开凿西夷道,这些壮举之下,司马相如又怀揣着怎样的政治抱负与深远考量?纪录片将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图,揭示一位文学家在政治舞台上的智慧与决断。
六问司马相如⑤:汉代通西南夷背后有何考量和玄机?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认为,西南地区地理特殊,物产丰富,丝绸盐铁皆为特产。四川以盐为媒,连接起巴蜀与云贵湘鄂,川滇古盐道、川黔古盐道的遗迹至今仍然盘绕在川南区域的深山老林里。川黔古盐道是源于四川的食盐运输通道,主要在贵州,横跨川黔两省。它在历史上对鄂、渝、湘、黔产生过重大影响,是西南地区极具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古盐道既是食盐运销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促进了古道沿线地区民族文化交流和相互认同,造就了沿线地区开放、包容性的文化。
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久远的商贸之道,早在秦汉之际,蜀地大商众蜀卓氏、郑程等就在这条商道上贩运铁器。司马相如岳父临邛卓王孙家族,世代在南方经营盐铁,对其地域文化和风情较为了解。为进一步开拓奠定基础和作出贡献。《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这条商道的路线大体是由成都出发,经青衣(今四川名山)、灵关道(今四川喜德)、台登(今四川冕宁泸沽),达邓都(今四川西昌、德昌)后,沿孙水(今安宁河)南行,渡金沙江,到达云南洱海地区。
武帝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考量,经营西南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准备出兵“西南夷”地区。杜甫《秋兴八首》诗曾吟咏这一史事:昆明地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方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征服邛莋,在其地设越嶲郡,治所在今西昌。元封二年,武帝调发巴蜀士卒征服填入,于其地置益州郡,治所在今晋宁晋城,并封滇人首领为王,赐“滇王之印”。此印已在晋宁石寨山出土。郡县制在云南的确立,使云南大部分地区直属于中央王朝统辖,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司马相如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协助武帝坚定信心,开发西南,修筑道路与行政管辖、文化兼容并行实施。二次出使西南,《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表现其雄才大略,善于沟通,解决矛盾,化解疑惑,政通人和。终于以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将西南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促进西南边疆开发,纳入大中华文化圈,为中华统一大业作出不朽贡献,被称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