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司马相如》|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阐发中华文化当代价值 让优秀人文精神走进现实
5月31日20:00,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司马相如》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司马相如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的宏大叙事,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纷纷点赞。谭继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名誉会长、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
纪录片《司马相如》既通俗易懂,又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和传统,这是我最深的印象。司马相如是我们蜀中父老的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的最杰出的代表。所以司马迁和班固才会花那么大的篇幅来专门写他。这部片子充分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教养下,出现的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是我们这个中华,“缉安中国”开发西南夷,立下汉大一统文化最大功劳的第一人。
当然他的文学成就也代表着汉代盛世文章的时代精神,现在看来也是汉文章的必然。这部片子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神,关键是这些精神不是说教,而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礼乐文明的传统。
片子中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写得很好,讲得很好,因为爱情故事在这个片中所解释的历代都有一些争论,但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祖先司马迁和班固,他们是根据我们中华传统礼乐文明对于家庭爱情的看法,写下来的。因为司马相如是传承“诗”“骚”的传统,首先是“诗”,《诗经》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与君子的爱情,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确定的经典爱情。
恰恰司马相如不仅是自己的文章“赋”体现了这样的精神,他的个人生活更体现了礼乐文明熏陶之下,君子和淑女这样一种真正的爱情与和睦家庭的关系。所以如果说“家国情怀”是我们的根本,那么司马相如是最好的“礼家”的典型典范,所以他和卓文君的这样一种浪漫爱情故事,才会有司马迁把它写出来,因为它体现了我们的礼乐文明。诗经的根本精神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传达的精神,他们的爱情故事传达的精神。
我觉得片子这一点讲得很深刻很好,让一般人从他们的浪漫故事中找到主流,而且值得我们今天效法,我们还是要以中华礼乐文明为根,来塑造我们的家庭,塑造我们的家国情怀。
司马相如是杰出的文治武功的百科全书式的典范。他在“缉安中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为汉代做出了最大贡献。因为从黄帝、武帝时期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形成早期的文化中国大一统的认同意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5000年,而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之一,就有司马相如。他以他的功,以他的才能向汉武帝专门申请开发西南夷、开通西南夷,比其他人都做得好。
他要用实践行动表现我们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里边,各个民族如何才能和睦融汇在一起。关键是各个子民族都是中华大民族的重要的一部分,都是平等的,文化的特色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在一起。所以他注重了要把如片中所讲的,他和西南夷的少数民族领袖一起,如何平等尊重、互赠礼物。
我还要专门强调一下,因为在殷周时期到武帝,我们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各个民族都献出自己最心爱的、最喜欢的这样一种动植物、宝物的象征,作为我们心向中原的心理代表。所以在《周书》上早就记载有“巴人献文翰,蜀人献比翼鸟”,也就是把我们的神鸟、仙鸟作为向中原朝廷供奉。
我希望看了这个片子,大家不仅仅是一般的理解,司马相如这样一种开发西南夷与开拓丝绸之路这样一种精神,是他把各个民族确定为子民族,而最大的就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都充分表现自己特色的这样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文化精神是他提出来的最好的概念。
中华5000年文明是我们的根,在我们的心中化为魂,这样一种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精神,我们今天来学习,来建设中华民族文明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就在掌握住文化中国的灵魂,掌握住文化这个根脉。所以我认为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更好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深入到我们的心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