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司马相如》|古典文献专家刘跃进:探寻司马相如与民族精神家园
5月31日20:00,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蜀·风流人物——司马相如》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司马相如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的宏大叙事,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纷纷点赞。刘跃进 古典文献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等学术专著。《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卷副主编。
在我看来,司马相如不仅仅是四川的,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的两集大型文献片《司马相如》,从内容上,通过采访,结合当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司马相如的学术研究结论;形式上,通过情景再现、三维特效等多样的现代视听语言,充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该片通过两个大的主题,上集“非常之人”、下集“非常之功”,深入挖掘了司马相如,这位因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的文人典范在历史上真正的成就,进而延伸到他的政治理想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用纪录片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精髓,展现其意义,这种努力值得充分肯定。
司马相如的文学典范
该片上集“非常之人”,用讲故事的方式,梳理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
司马相如在前人基础上确立了大赋的基本品格。他通过自己天才的创造,对大赋作了全方位的润色,不仅仅是文字的藻饰,也不仅仅是构思时的东南西北方位,而是将大赋变为一种国家文体。历代的文学总集、文学选本,乃至个人文集,通常要把赋排在第一位。其实,赋并不好读。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赋,不仅仅是案头文学,不仅仅是娱宾遣兴的文字,它更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这是汉赋和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因为他创作了《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而是创造了一种文学典范。
司马相如的政治理想
该片下集“非常之功”,用罗列事实的手法,呈现了司马相如的政治理想。
汉武帝平定天下后,开始着力文化建设,司马相如应运而生,积极介入社会,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司马相如的政治眼界显然高于同时代的一般文人学者。
他并不苛求功名利禄,没有出来作大官,但是他的文章,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国家联系起来。在《难蜀父老》《封禅文》中都谈到了《春秋》,《春秋》的核心问题是“春秋大义”。
司马相如与民族精神家园
该片将司马相如的史料整理得非常好,有历史高度和艺术深度。
不仅总结出了他在历史和政治上的历史成就,更是呈现出了文人典范司马相如,给中国文人留下了优秀的文学传统。即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必须把自己的创作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讲司马相如与民族精神家园,就是家国情怀,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这是司马相如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个启发,也是该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