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读诗、制笺,探寻薛涛诗意人生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6月01日 17:39

成都锦江之畔,薛涛崇丽阁,千年流淌诗意,浇灌了成都平原的文脉相传。5月31日,以“锦江秀出一薛涛”为主题的《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六场,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举办。

薛涛生平的讲述及诗词的解读、现场学子的诵读、薛涛笺制作赏析……成都市社科联理事、成都薛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汪辉秀,薛涛笺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孟晓英等嘉宾与现场观众一起,共同探讨锦江文化及传统文脉的传承,深入解读薛涛这位“巴蜀第一才女”的非凡成就。

品名人笔下薛涛

走近大唐才女的魅力人生

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是什么样的?薛涛是大唐女校书,是“薛涛笺”的创始人,是唐代留诗最多的女诗人,更是“蜀中才女”的代表人物。

“薛涛的诗作在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上,远超其他唐代女性诗人,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面貌。薛涛的生活经历充满坎坷,16岁入乐籍,但她以超凡的才智和独到的审美,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美景和人文关怀的诗篇。”分享会上,汪辉秀携作品《薛涛史话》和《薛涛诗》,与主持人周东围绕锦江文化、成都诗意以及传统文脉,通过薛涛生平故事、诗歌赏析与诵读,分享天府文化的积淀和传扬。

“根据记载,薛涛是非常有魅力的,容貌美丽,有才华格调,才思敏捷。”活动现场还邀请观众为大家朗诵了与薛涛有关的诗,带大家从薛涛诗意中感受薛涛爱成都、书写成都的灵动之心,直击薛涛诗作和后人绘画作品中的成都颜色。

读锦江集

感受“蜀中第一才女”的旖旎才情

薛涛一生与锦江情感深厚,关系密切,赋诗40余年,有诗500首,归于《锦江集》,留存诗作93首,是中国古代留存诗作最多的女诗人。在与大唐众多著名诗人的诗词唱和中,有大量与锦江相关的诗作,流传于世。

言志诗、咏物诗、边塞诗……在诗歌数量、题材、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薛涛都远远超过唐代其他女诗人,堪称“唐代第一女诗人”。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研究薛涛多年,在汪辉秀看来,薛涛虽身为乐伎,但她的诗却万丈豪情,少见作小伏低之态,她的志向绝不输男子,所思所想立于山川雪峰,这样的才气和胸怀让她在当时和后世都广受赞誉。现场,汪辉秀还以“唐代女性的潮流锦江”为题做了趣味主题分享,从薛涛的诗《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介绍到新舞服,唐代织锦技术。

现场制笺 

沉浸式体验薛涛的“彩色人生”

了解薛涛,薛涛笺是绕不过的造物。

薛涛不仅工为诗、精翰墨,还善于创新。因旧的成都笺纸幅大,不便写诗,薛涛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小彩笺,称“薛涛笺”,成为蜀中名产。此笺一出,马上就被文人们不断追捧,发起并引领形成了中国千年诗笺文化。

半生宣纸、棕刷点色、手工水染、拓印……活动现场,薛涛笺传承人孟晓英邀请现场观众上台现场制作薛涛笺,一同体验制作过程。从调制颜色、浸润木板,到上色,手工印制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一张都独一无二。现场展示的仿制版“薛涛笺”,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位女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和精湛技艺。

“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薛涛及其作品,还能深刻感受到成都文化的深厚和多彩。薛涛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何为‘才女’,她的故事和诗歌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谈及今天的读书会,在场听众们纷纷表示印象深刻,这种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欣赏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的大门,也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

活动最后,成都薛涛研究会和锦江区融媒体中心分别向四川师范大学师生赠予了书籍《薛涛诗》和《品锦江》。

200